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1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6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1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66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9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6
你知道“瑚琏”是什么? 《#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说子贡向孔子提问:“老师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曰:“你这个人,可以用一种器物来形容。”问曰:“什么器物呢?”答曰:“就是瑚琏这种器物。”瑚琏者谓何?魏何晏《论语集解》引汉代苞氏古注曰:#瑚琏,黍稷之器也。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宗庙器之贵者也。按照苞氏的解释,“瑚琏”是簠、簋这两种青铜器在夏代、商代的称呼,乃是在宗庙中盛放黍稷的祭器。孔子重礼,以宗庙彝器喻子贡,自然是对子贡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根据出土青铜器的自铭,“瑚”这种器物即我们今天通称的青铜器“簠”,铭文原字多写作“匚古”合文,其中“匚”为表示含义的形符(亦有从“金”者),“古”为表示发音的声符(亦有以“夫、吾、害”等先秦时期的同音字为声符者,均读为“胡”)。前年的一期文章“嬴为心公主的陪嫁饭煲”,主题就是一件春秋时期的养国铜簠(瑚)。叔嬴为心簠铭文中“簠(瑚)”字的特写簠(瑚)这种器物的出现时代很晚,西周中期以前未见,春秋时期最为流行,苞氏所谓“夏曰瑚,殷曰琏”,自然是战国秦汉时儒生的附会之言。至于“琏”这种器物到底是什么,目前还搞不清楚,应非苞氏所称的“簋”(簋自铭多作“皀殳”合文),亦不见于出土青铜器自称的专名。不过,在洛阳出土的一套西周中期青铜器上,“瑚琏”二字赫然在铭。然而,这套自称为“瑚琏”的铜器,其器形种类并不一致,“瑚琏”应为泛称的通名,而非某件器物的专名。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