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6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圆觉经》132-12.6-9.5 次告清净慧:圆觉自性,本非差别之性,因众生迷倒,未能灭除,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不能同佛受用。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以示渐次差别。复为一类大根众生,以示圆顿随顺,平等安心之法。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谓以众生日用,不起丝毫妄念,同佛作用,本地风光。于诸妄想之心,了知全妄即真,亦不息灭,虽住妄想之境,以境从心起,原是自心,本是一真,何用了知?于无了知处,但能知既寂,即是真知,故不辨真实也。因而信受,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圆瑛法师《圆觉经》讲义自序) 于诸妄想之心,了解全妄即真,一定要补两个字:当下。全妄“当下”即真。如来藏,圆觉自性就在当下,不离当下,离开当下没有真,离开当下变成妄。亦不息灭,刻意的除去叫做息灭。虽然住这个妄想的境界,妄,其实就是真。因为外境引起内心的主观,主观也认同外在的客观境界。所以,境怎么来的?是主观意识的认同。所以,以境从心起,本来也是这颗自心,这颗自心若不起妄,自心就是自性;起妄就是无明,一念无明。所以境从心起,你只要好好的认识这颗心,不要用妄心,用真心。那真心无相,本来就是一真。何用了知呢?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7
《圆觉经》132-12.4-12.9 次告金刚藏:闻前章说,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即伸三难:一、以真难妄:若诸众生,本来成佛,唯是一真,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之妄?二、以妄难真:若诸无明妄法,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三、真能生妄:若诸异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此乃真能生妄,一切如来,已经返妄归真,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佛即答云:虚空本不生华,真金理无重鑛。(圆瑛法师《圆觉经》讲义自序) 好,我再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第三,真能生妄:意思就是真心如果能够生出妄心,那么成佛以后又会变众生,这个就是根本疑问。若诸异生——如果这种种差别的众生,世尊说本来成佛,这应该世尊的含意说,他的本质有成佛的可能性。那金刚藏菩萨故意这样问:本来成佛,后来又起无明,你讲出有一个开始。但佛陀也知道这是无始无终,染净和合,必然的答案。他一定要设立本来成佛,是应该说本质是佛。好了,这有一个开始的定义,本来成佛,后来又起无明,那不是说本来成佛又变众生,众生又成佛,成佛又变众生,这样要到无止尽的疑问,这个乃是真能生妄,真心能够生出妄心,这个就是金刚藏的疑问了。那么,一切如来不是已经返妄归真了吗?返这个妄心回归到真心了吗?那么何时,什么时候又生一切的烦恼?生一切的烦恼就变众生了。什么时候,又生出一切烦恼?什么时候,就变成佛,又变回来众生呢?这个都是一切众生根本的疑问,叫做根心之疑,能障碍大乘正信。你有疑问,如何起大乘的正信呢?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余常不知所言,无所欲言。凡有所言,即生其妄,凡有所妄,即生即消,余欣然而心安,何以故? 余院中有一兔,教众人观其目而度其意,凡有所言,非兔之本意,皆为自身之心境也。圣人之书,圣人阅之,无相无字;贤人读之,谨而行之;达人观之,警而示之。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辩之人得其辩,妄念之人断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 圣人无意,自显诸形,何以故?蝶不知有寒冬,蚊难达高空,自身所限也。世人解圣人之意,非圣人之本意,己意自显也。是故一语出,他意有会,意会易生其妄,是为常,可即生即消之妄,不相理会,意得自在。 言者,心之声也;心者,情之境也,神之舍也,心有声而得发者,言自在也。言之道,莫以新知为贵也。新则不识,知而不明,是为贱也。贱卑之物,天下人弃而不用。 好辩者得其辩,妄念者曲其意,不善者得其邪,心障者言其魔。是故圣人身怀异宝,则素衣蔽行,不自彰其贵,不求证于物,潜而作,无失自在。 言无纠,则心性坦达,自得自在。故言道:言自在,非自在也,和美之基不可弃也,善德之行不可失也。此皆非自在,因非自在,故得诸般自在。 人行五步,必以十步相度,兔宿一处,必以三窟以备。是故身之自在,在于积余,积余不足,行有困焉,积余有过,行之累焉。 故言积余之道,在于守中,守中之道,在于损益。余不患人不知积余也,唯患人不舍损益也。是故,若得诸般自在,意必归清静,言出则行践,易行于守中,无有障碍,不知自在,然得自在,欣然而心安。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6
观心遇圣 尘途偶逢皆圣影, 湛然无扰自安澄。 反观诸念明真性, 内省为坛道自升。 妄生即觉离尘垢, 慧光常照破迷层。 不负今生渡善朋。 解析 - 首句“尘途偶逢皆圣影”:点题“生命中相遇的每个人”,以“圣影”喻菩萨化身,暗合“众生皆有佛性”的禅理; - 次句“湛然无扰自安澄”:呼应“如如不动”,“湛然”状菩萨清净本心,“无扰安澄”写其不受尘俗牵动的境界; - 三句“反观诸念明真性”:切入“观自己的起心动念”,“反观”是禅修核心方法,直指觉察心念、照见本真; - 四句“内省为坛道自升”:点出“最好的修行道场”,以“内省为坛”喻修行不必外求,本心即是道场,道业自然精进; - 五句“妄生即觉离尘垢”:写修行关键——念头刚起便觉察,即刻脱离烦恼垢染,呼应“观心念”的实践; - 六句“慧光常照破迷层”:言持续观心的成效,智慧之光能破除层层迷惑,契合禅诗“明心见性”的内核; - 末句“不负今生渡善朋”:回扣“相遇”之缘,既感恩众生如菩萨般的示现,也暗喻修行中彼此成就的善缘。 全诗以“相遇-见性-观心-修行-证果”为脉络,将禅理融入诗境,贴合“众生是菩萨,心念是道场”的核心感悟。 #修心修行 #人生是一场修行 #愿众生平安吉祥 #祈祷平安健康 #修心修性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7: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4: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6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十六。【经文】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注解】既者成也,有者实也,妄者动也,心者神也,即者定也,惊者触也,其者此也,神者主也。此承上文而言,大凡修道之士,不可起妄念,妄心一动,惊动元神。元神藏心,心神藏目,圭旨云:“天之神聚于日,人之神聚于目。心为诸神之主帅,眼即众神之先锋。”夫人身之神,共有六十四位,以应六十四卦之数也。人在受胎之初,先结无极,从无极而生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周身百体,由一本而散为万殊,生凡之道也。又从万殊复归六十四卦,又从六十四卦总归十六官,由十六官总归八卦,由八卦总归四象,由四象总归两仪,由两仪而归太极、无极,由万殊而复归一本,生圣之道也。指示一本大道,每日守定一本,不使元神迁移万殊,有何妄心而惊神也?神不惊,则六十四位人神,混合元神,而元神得众神之混合,其光必大,其神必旺。神旺则性灵,而神仙之道毕矣。再得九转玄功,炼成阳神,名为大罗金仙。再得外功培补,升为大罗天仙矣。夫一本九转,须待师传,而身中一十六官,略露春光可矣。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眼为监察之官,诸色视焉;口为出纳之官,言语出焉;耳为采听之官,众音闻焉;鼻为审辨之官,香臭识焉;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肺为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脾为谏议之官,周知出焉;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出焉;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此十六官,为身中统帅之神也。十六官之中,惟心一神,乃身中之王,封眼耳鼻舌为四相,其余次之,勿论千神万神,皆听天君之命也。#原创作品 #女性智慧 #国学文化 #国风古韵 #农村生活
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4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6: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