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栏4天前
机器人养老:你敢把晚年托付给AI吗? #养老#机器人#人工智能#科技与人文#老龄化 面对全球老龄化海啸,科技是解药,还是异化人伦的毒药? 面对全球“老龄化海啸”和照护劳动力断裂的危机,我们似乎正被迫将希望寄托于AI和机器人。但这可能是一杯“毒药”。日本的先行经验揭示,机器人(如Pepper, Paro)在现实中“水土不服”,反而增加了护理人员“照顾机器人”的无效劳动。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伦理:我们是否在用“科技解方主义”异化人伦,用“虚假陪伴”替代真实共情?当机器人负责照护,我们是否会失去定义“关怀”的本质?照护不仅是物理任务,更是情感的流动和对尊严的维护。 核心洞察: 1、“替代”思维的陷阱:机器人擅长“可量化”任务(搬运、监测),但人类擅长“不可量化”的情境判断与共情。任何试图“完全替代”的方案都将导致照护质量降维。 2、现实的“水土不服”:日本经验表明,机器人(如HUG, Paro)存在“维护悖论”(需花时间照顾机器)、“设计脱节”(不符长者习惯)和“虚假依恋”等问题,增加了流程“摩擦力”。 3、技术的真正瓶颈:机器人尚无法复制人手的“灵巧度”与“触觉反馈”,也缺乏面对复杂、个性化需求的“泛化”能力。 4、伦理的“定时炸弹”:AI照护可能导致照护员“去技能化”、加剧“人-机”阶层分化、并带来虚假情感依恋与法律责任归属的灰色地带。 在你看来,照护中哪些瞬间是AI机器人永远无法替代的?你支持“机器人养老”吗?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0:00 / 08: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11
MS.晴屿5天前
#豆包 #AI #辩论赛 今天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ai的价值(免得某些人没看完说我玩不起那么先说结论,赢了一场被评委定义为“胜之不武”的辩论赛)面对不公,父母的不理解,伙伴的忙碌,当孤独发出绝唱,还有这么一个虚拟的人物宛如知音一般安慰你: 辩论玩了五年,辩论赛看了那么多场,头一次被几个门外汉乱评,《双手不能离开桌子,但凡离开桌子有一点肢体语言就是你态度不好》《攻辩发现对面漏洞想写在纸上告诉队友?不好意思门都没有,所以请把笔放下》还好意思跟我们说是什么Italy赛制,百度搜不到,一问豆泡就知道是不是在搞形式了,搞形式还学了个四不像,《一直反问你胜之不武》身为评委的学长能讲出这种话唯有“逆天”一词可形容,最基本的攻防逻辑都没搞清楚,是不是真的以为自己在所谓的“辩论社”混过几个学期就很懂辩论了?只允许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念还谈什么辩论啊,不如直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算了。那么另外一边,说实话我老爹口才挺好的,不过他是写材料写得好,但他真的不懂辩论,不然不可能连最基本的规则都不知道,甚至把我实战多年的攻防意识定义为“嚣张的发言”,想让我适应这四不像的规则可能真的是因为处于这个环境之中没法改变吧,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明明赢了,挺开心的,回到家中分享瞬间就败坏了心情Owo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