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1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极刑录:秦朝凿颠刑执行全过程 你知道吗?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有一种死刑方式只需一击就能致命,这就是凿颠刑。 公元前212年,咸阳闹市,秦始皇一声令下,几名儒生便因犯禁被处以凿颠之刑。这种刑罚直接攻击人体最脆弱的头顶部位,展现了秦代刑罚的精准与残酷。 我们先来看看凿颠刑的刑具。根据咸阳刑具遗址出土的文物,行刑用的铜凿长约25厘米,直径约两厘米,凿尖经过特殊淬火处理,硬度极高。配合使用的石锤重达8斤,能产生足够的冲击力。行刑时,犯人被固定在特制木架上,刑吏站在垫高平台上垂直发力,确保冲击力完全集中在颅顶。 再来说说行刑流程。犯人被剃光头顶头发,颅骨结构完全暴露。刑官用墨线在头顶正中标记出打击点,这个位置对应医学上的前囟门部位。一次标准行刑需要5人协作:主刑官下令、验刑官监督、两名刑吏执行,还有一名医官确认死亡,各环节相互制约,确保刑罚准确实施。 那么这种刑罚的技术要点是什么呢?现代法医学研究表明,颅顶骨平均厚度约5-7毫米,是颅骨最薄的部位之一。选择这个位置不仅便于凿穿,还能直接损伤大脑重要功能区。刑吏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掌握恰到好处的发力技巧:力度不足无法致命,过度则可能造成工具损坏。检验官需要确认凿通颅骨、“血出如泉”,方可判定行刑成功。 凿颠刑并非秦代首创,但在商鞅变法后被系统纳入秦律,主要用于惩治严重犯罪,体现了秦代“以重刑治奸”的法家思想。然而随着历史发展,这种刑罚因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其他死刑方式取代。汉代基本继承了秦代法律体系,但对这类极端刑罚进行了改革。至隋唐时期,凿颠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秦代铜凿,虽然表面已经锈蚀,但其精密的造型仍然诉说着那段严刑峻法的历史。这些文物不仅是古代刑罚的见证,更是法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法制演进的角度看,凿颠等酷刑的消亡反映了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必然趋势。这一转变过程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死刑 #酷刑#刑罚 #凿颠#法律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5: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