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热门 每日中药,今天我们学习神农本草经读之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陈修园曰:本经止此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阳亢所扰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为定之、安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即邪气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邪气除矣。余细味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故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后也。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此说倡自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尤为杂沓。学人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     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理中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是因汗、吐、下之后,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吴茱萸汤以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于中和之妙也。     又曰:自时珍之《纲目》盛行,而神农之《本草经》遂废。即如人参,《本经》明说微寒,时珍说生则寒,熟则温,附会之甚。盖药有一定之性,除是生捣取汁冷服,与蒸晒八、九次,色味俱变者,颇有生熟之辨。若入煎剂,则生者亦熟矣。况寒热本属冰炭,岂一物蒸熟不蒸熟间,遂如许分别乎?尝考古圣用参之旨,原为扶生气安五脏起见。而为五脏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者,肺也。人参惟微寒清肺,肺清则气旺,气旺则阴长而五脏安。古人所谓补阳者,即指其甘寒之用不助壮火以食气而言,非谓其性温补火也。     陶弘景谓功用同甘草。凡一切寒温补泻之剂,皆可共济成功。然甘草功兼阴阳,故《本经》云:“主五脏六腑”。人参功专补阴,故《本经》云:“主五脏”。仲景于咳嗽病去之者,亦以形寒饮冷之伤,非此阴寒之品所宜也。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1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上热门 薯蓣,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陈修园曰:此药因唐代宗名蓣,避讳改为山药。山药气平入肺,味甘无毒入脾,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惟能益血,故主伤中,伤中愈,则肌肉丰,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主气,肺气充则气力倍也。且此物生捣,最多津液而稠粘,又能补肾而填精,精足则强阴。目明、耳聪、不饥,是脾血之旺,轻身是肺气之充,延年是夸其补益之效也。     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见今人每服上品之药,如此物及人参、熟地、葳蕤、阿胶、菟丝子、沙苑蒺藜之类,合为一方,以治大病,误人无算。盖病不速去,元气日伤,伤及则死。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脾第一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然操此技者,未有不得盛名。薛立斋、张景岳、冯楚瞻辈倡之于前。而近日之东延西请日诊百人者无非是术,诚可慨也!#每日分享 #中医药文化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热门 每日中药,今天我们学习神农本草经读之黄芪,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用、盐水炒、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     陈修园曰:黄芪气微温,禀少阳之气,入胆与三焦,味甘无毒,禀太阴之味,入肺与脾。其主痈疽者,甘能解毒也,久败之疮,肌肉皮毛溃烂,必脓多而痛甚,黄芪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大风者,杀人之邪风也,黄芪入胆而助中正之气,俾神明不为风所乱,入三焦而助决渎之用,俾窍道不为风所壅,入脾而救受克之伤,入肺而制风木之动,所以主之。癞疾,又名大麻风,即风毒之甚也。五痔者,五种之痔疮,乃少阳与太阴之火陷于下,而此能举其陷。鼠瘘者,瘰疬之别名,乃胆经与三焦之火郁于上,而此能散其郁也。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证,久而致虚,此能补之。非泛言补益之品也。叶天士云: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则不病,所以概主小儿百疾也。余细味经文汗止,俱主表症而言,如六黄汤之寒以除热,热除则汗止,芪附汤之温以回阳,阳回则汗止,玉屏风散之散以驱风,风平则汗止。诸方皆借黄芪走表之力,领诸药而速达于表而止汗,非黄芪自能止汗也。诸家固表及生用发汗、炒用止汗等说,贻误千古,兹特正之。#中医药文化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5: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凡一6天前
救荒本草,中医,历史,大明王朝。 在中华文明的绵长画卷中,有一部特殊的典籍,这就是明代的《救荒本草》。作者朱橚 (sù),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被封为周王,是中国科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植物学家和医药学家。 序言作者长史卞同是周王府中总理府务的最高官员,他在序言中概括了《救荒本草》的编纂初衷、过程与价值。翻开序言,我们得以穿越六百年时光,触摸到那份‘以民为本’的济世情怀。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历朝历代都饱受水、旱、蝗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粮食危机是统治者和民众心中长期的隐痛。因此,“救荒”(赈济灾荒)一直是古代政治哲学和实践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周王朱橚读《孟子》至‘五谷不熟,不如荑稗’时,深受触动,由此联想到天下百姓若遭逢旱涝,颗粒无收,那么能用以活命的植物,定然不止荑稗一种。若能辨明、记录这些救荒植物,编集成册,那么灾民在寻找食物时,便能清楚地知道何者可食,何者有毒,这不正是应对荒年的一大善举吗? 为此,他亲自寻访乡间,搜集了四百多种植物,开辟专圃,亲手栽种,日日观察。待这些植物生长成熟,他便命画工精确绘制成图,并详细注解其花、果、根、茎、皮、叶中可食用的部分,最终编纂成这部《救荒本草》 这部本草书藉,不仅是一部植物学图谱,更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的璀璨结晶。#中医传承 #明朝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1
00:00 / 1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64
00:00 / 5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26: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