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时馥6天前
别再误解“呆若木鸡”啦,来看看古今文化的差异 提到 “呆若木鸡”,现代人第一反应是贬义 —— 形容人发愣、反应迟钝,像木头做的鸡一样呆滞。比如课堂上被老师突然提问,不少人会瞬间 “呆若木鸡”,这显然不是什么好话。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最初竟是极高的褒奖。 《庄子・达生》记载着一段有趣的斗鸡故事。齐王让纪渻子训练斗鸡,十天后齐王催问进度,纪渻子说 “鸡还太骄傲”;又过十天,回复是 “仍易被激怒”;再十日,坦言 “鸡还会虚张声势”;直到第四十天,纪渻子才禀报 “可以了”。此时的斗鸡,看上去 “呆立不动,若木鸡然”,实则心神凝聚,全无浮躁之气。其他斗鸡见了,未战先怯,纷纷逃窜。原来,“呆若木鸡” 本是形容技艺臻于化境、内心沉稳的至高境界。 这种古今差异,藏着价值观的变迁。古代推崇 “沉稳内敛”,认为真正的强大是不动声色的笃定;而现代教育更强调 “灵活应变”,鼓励主动表达、快速反应。课堂上,我们希望学生积极举手、思维敏捷,而非 “呆坐不语”;职场中,灵动的应变能力似乎比 “慢热沉稳” 更受青睐。 但这并非否定 “呆若木鸡” 的本意。现代社会的 “快”,也需要 “慢” 的平衡 —— 那种沉下心钻研、不被外界干扰的专注力,正是当下稀缺的品质。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这个成语,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保留一份 “呆若木鸡” 的笃定与专注。@今时见古意 #呆若木鸡 #涨知识 #中华文化 #古画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5: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