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ai创作浪潮计划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历史故事 #图说历史春秋末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军事谋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应运而生,他总结历代战争经验,结合自身军事实践,著成了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 孙武本是齐国人,出身于军事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后来,因齐国发生内乱,他离开故土,南下投奔吴国。当时吴国正值阖闾执政,一心想称霸诸侯,渴求贤才。孙武经伍子胥举荐,得以面见吴王。 为了检验孙武的军事才能,吴王阖闾让他训练宫中美女。孙武将宫女分为两队,以吴王的宠妃为队长,严明军纪,讲解号令。但宫女们视之为戏,嬉笑打闹,不听指挥。孙武不顾吴王劝阻,依军法斩杀了两名宠妃队长,其余宫女见状,无不肃然起敬,严格遵守指令,队列整齐,动作规范。吴王虽心痛宠妃,但也由此见识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将军。 孙武辅佐吴王期间,与伍子胥共同谋划,多次率军击败楚国,甚至一度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使吴国声威大振,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之一。 在丰富的军事实践基础上,孙武潜心著述。《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既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重战争观,也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制胜秘诀;既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策略选择,也包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军事境界。书中蕴含的辩证思想、战略思维和应变智慧,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更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商业等多个领域。 《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军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兵经”。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瑰宝,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推崇,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智慧财富。孙武也因其卓越的军事思想和贡献,被尊为“兵圣”。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7: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4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3
00:00 / 1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6
00:00 / 07: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故事 #历史故事 楚汉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够以最初的劣势兵力,最终反败为胜,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是因为他拥有许多优秀的人才,特别是极具军事天才的韩信。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投奔项羽,没有受到重用,后又投奔刘邦,担任主管粮食的小官,仍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韩信十分郁闷。后来韩信犯了一件小错,由于怕受责罚,他便逃离了刘邦的部队。萧何曾经与韩信谈论过军事,对他的军事才能很是叹服,当他听说韩信逃跑后,甚至没向刘邦请示,便骑马出营将其追了回来。之后,萧何极力地向刘邦推荐,刘邦便拜韩信为“大将”。从此,韩信统帅汉军,攻城略地,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最终以十面埋伏之计逼死了项羽。汉朝建立后,刘邦封他为“楚王”。 西汉建立后的第十一年,大将陈豨谋反,刘邦亲自带兵征伐。陈豨的叛乱引起了西汉王室的警觉,他们担心其他将军也会步其后尘,特别是韩信,一旦他谋反,更是难对付。吕后(刘邦妻)决定设计除掉他。与丞相萧何商量后,吕后让萧何出面诱骗韩信入宫。萧何便来到韩信的封地对韩信说:“皇上已除掉了陈豨,各位大臣都要到宫中庆贺。”韩信想找借口推辞,但在萧何的强求之下,还是随着他来到了宫中。进宫之后,立即被吕后抓捕,并斩于长乐宫。韩信一生的成败都与萧何有关,所以后人说他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宋代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后用以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的意思。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6: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