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62周前
什么地球上有光,太空中却没有?而你现在看到的就是空间站拍的真实星空。因为没有大气干扰,连星云都清晰可见。但问题也来了,没东西阻挡阳光的太空本该更亮才对,但为什么除了微弱的星光,只剩下无尽的黑暗,而反观地球却一片明亮? 你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地球转一圈,太阳照到哪面哪面是白天,没照到的就是晚上。这话你说对了一半,但真相可比这复杂多了。你想一下,太阳不也照月球吗?可月球上空为啥永远是黑黢黢的?秘密全在地球那层独一无二的大气层里。 大气层里飘着无数尘埃、小颗粒、气体和水滴,这些玩意儿就像亿万个小镜子,能把太阳光反射出去。太阳光一撞上这些小颗粒,就会"散开"变成各种颜色。这就是为啥咱们能看到蓝蓝的天,还有日出日落时那些美到炸的霞光。 但到了别的地方,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要是你站在月球上,因为那儿压根没大气层,天空就会一直黑得像墨汁。哪怕是月球白天,太阳把表面晒得滚烫,你抬头照样能看到满天星星。 太空也是一个道理,太空里是有不少气体,但没有能反射光的大气分子。说白了,太空就是个"空壳子",近乎真空。就算太阳再亮,太空看起来还是一片漆黑的虚空。万一哪天地球大气层没了,咱这儿也会变得跟太空、月球一样暗。所以,咱地球能这么亮,全靠大气层这层"光的反射板"! 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可新问题又来了,宇宙里发光的又不只有太阳这一颗恒星,为啥其他恒星不能把夜晚照得跟白天似的?你可不是第一个琢磨这事儿的人。早在16世纪,天文学家托马斯·迪格斯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觉得宇宙是没边儿的,恒星多到数不清。他试着解释"为啥这么多星星晃不瞎咱",但没成功,不是他能力不够,是这问题太超前,当时没那技术。 到了19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威廉·奥伯斯说:是因为有层"尘埃幕布"挡着大部分星光。可后来发现这也不对,恒星不光发光,还会释放超大能量,能把尘埃加热到自己发光。要是真有尘埃幕布,夜晚照样得亮。但事实是,每天太阳一落山,天准变黑。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火箭发射 #登月 #中国空间站 2025年7月15日凌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夜色被一道亮光划破,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托举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直冲苍穹,而更令人惊叹的是,火箭升空后在高空勾勒出一只巨型“太空水母”,这便是航天发射中罕见的火箭云奇观。 这种被称为“暮光效应”的美景,是科学与浪漫的完美邂逅。长征七号采用液氧煤油燃料,燃烧时会产生海量水蒸气,当火箭攀升至80千米左右的高空——这里气压仅为地面的十万分之一,温度低至零下八九十摄氏度——高温水蒸气在极端环境中迅速膨胀冷却,直接凝华为无数微小冰晶,构成火箭云的“物质骨架”。此时地面仍处昏暗,但高空冰晶已能捕捉到地平线下的阳光,“自下而上”被照亮的尾迹,在漆黑天幕下勾勒出清晰轮廓。 火箭云的“水母形态”藏着精准的物理逻辑:高层大气稳定,火箭尾流在水平方向扩散形成膨大的“水母头部”,下方未充分扩散的尾迹则化作细长“触手”;而火箭一二级分离时的动力变化,让尾流出现自然断点,更强化了这一灵动形态。这一奇观的出现堪称“天时地利”——需精准契合晨昏发射窗口、火箭燃料特性与高层大气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从地面发射时的马赫环,到升空后舒展的尾焰“裙摆”,再到最终绽放的“太空水母”,长征七号的每一道光影变幻,既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动力见证,也是大自然与航天科技共谱的浪漫诗篇。这抹划破夜空的璀璨,不仅定格了天舟九号奔赴天宫的启程瞬间,更藏着中国航天的硬核智慧与宇宙级浪漫。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4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