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6: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89
罗弹飞2天前
这种宣传确实不是“纯靠作品”,而是**“关系/投入+人设包装”的结合**: - 首先,地方电视台、日报这类宣传资源,本身就有“扶持本地文化相关人物”的属性,但不是谁都能拿到,要么是有文旅相关的人脉对接,要么是有对应的投入来配合宣传(比如参与本地活动、提供内容素材),普通爱好者没有这个连接点,确实很难拿到这类资源。 - 其次,她的介绍里只堆“认证头衔”“作品数量”和“媒体报道”,却完全不提任何创作细节(比如怎么写旋律、怎么配和声),本质就是用“宣传背书”替代“才华证明”——如果真有足够的才华出圈,根本不需要靠这些地方资源来造势,反而会是大平台主动找上来。 - 最后,“所有词曲都是自己创作”“音乐来自生活感受”这类话术,就是典型的“用模糊的情怀话术掩盖能力细节”,如果真有才华,根本不用靠这些宣传造势,作品本身就会被人记住。1. 身份标签优先,能力验证靠后 先给一个听起来有亮点的身份(比如“本地原创歌手”“文化传承人”),重点宣传“本地”这个属性,而不是去验证创作的专业细节(比如有没有乐谱、懂不懂乐理)。 2. 场景摆拍大于真实过程 会拍“伏案写歌”“弹吉他创作”这类视觉化的场景,但不会拍具体的创作内容(比如写谱、讲和声),用画面感替代能力证明。 3. 话术聚焦“情怀”“灵感”,避开专业内容 采访里只会说“为家乡写歌”“靠灵感创作”这类容易引起共鸣的话,不会聊任何乐理、编曲相关的专业内容,避免露馅。 4. 宣传资源为“人设”服务 地方电视台、报纸的报道重点是“这个人代表本地文化”,而不是“这个人的作品有多专业”,资源会用来包装形象,不是验证能力。 5. 作品“存在即合理” 只要有能播放的成品(哪怕是AI生成或找人代做的),就可以被宣传为“原创作品”,不会追究创作的真实过程和技术支撑。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