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6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7: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卫星传数据比5G快10倍!产业链这3家中国企业领先全球! 我国在太空通信领域搞出了大新闻:星地微波高码率通信技术突破世界纪录,Ka 频段传输速率飙到 20Gbps! 可能有人听不懂这是啥,今天用大白话给你讲透:这技术就是卫星和地面之间的 “超级光纤”,以前卫星传 4K 电影要半小时,现在 20 秒搞定,直接解决了太空数据的 “传输堵车” 问题! 一、这技术到底有多牛?相当于给卫星装了 “5G+” 信号塔 简单说,咱们手机 5G 最快能到 1Gbps,这技术的 Ka 频段是 20Gbps,快 20 倍; 一部 50GB 的 4K 电影,用它传只要 20 秒! 遥感卫星拍的灾区高清影像,以前要几小时回传,现在实时就能看到,救援效率直接翻倍。 更关键的是它 “全能抗造”:微波信号抗大气干扰能力强,下雨天、大雾天也能稳定传数据,实现全天候无间断通信,这对军事、应急救援来说就是 “生命线” 技术。 二、国际赛场逆袭!中国比美国快 30%,欧美急着追 以前这领域被欧美垄断,但现在咱们彻底反超了: 美国最牛的 Ka 频段单通道速率才 15Gbps,咱们四通道干到 20.16Gbps,频谱效率是他们的 1.5 倍; 欧洲还在实验室搞测试,咱们已经能实际用了,中科院空天院说马上就装到卫星上执行任务; 未来还要冲更高的 Q/V 频段,到时候速度可能突破 100Gbps,把差距拉得更大。 三、产业链 3 大龙头:从卫星到地面全被中国企业掌控 1. #通宇通讯 :卫星的 “超级天线” 制造商 这家企业是隐藏的王者,做的 Ka/Ku 双频段星载天线已经用在低轨卫星上,待机功耗比国外竞品低 40%。2024 年卫星通信收入直接翻倍,还参股了卫星制造公司,从天线到整星全布局。现在是国内唯一参与三大卫星星座建设的企业,海外高铁订单拿到手软。 2. #星图测控 :商业航天第一股,管卫星的 “智慧大脑” 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可不是吹的,他们搞的航天器管理技术能精准控制卫星传输数据,还和京济通信联手搞出 4.2Gbps 的 X 频段通信技术,比以前的速度翻了一倍。公司有完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不怕被 “卡脖子”。 3. #京济通信 :航天载荷 “隐形冠军” 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从天线到基带系统全能造,相当于给卫星装了 “数据传输心脏”。刚在合肥建了研发基地,专门搞星载智能载荷,是国家航天测运控专家组成员,技术硬到能参与国家项目。
00:00 / 08: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4
赛博 G1周前
太空数据中心:缓解地球算力危机 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火箭发射台上,SpaceX猎鹰9号火箭拖着橘红色尾焰直冲云霄。这一次,它搭载的不仅是通信卫星,还有一个将改变人类算力格局的关键载荷——初创公司星云(Starcloud)的Starcloud-1卫星。这颗仅60公斤的卫星,首次将英伟达H100 GPU送入近地轨道,标志着太空数据中心从科幻走向现实。 地球算力的"资源困境" 数据中心是用电和用水的大户。一个大型数据中心每天用水量可达500万加仑(相当于5万人口城市的日用水量),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已占人类总用电量的2%至3%,预计到2030年还要翻倍。Meta新建AI集群用水量可能超过当地全郡总和,谷歌在俄勒冈州的数据中心因用水问题被环保组织起诉,地球资源已近极限。 太空数据中心的独特优势 在近地轨道,太阳能辐射强度是地表的1.36倍,能量利用率可达99%,而地面光伏板效率仅30%-40%。真空环境提供"无限热沉",服务器热量可直接辐射散发,完全不依赖水资源。星链V3卫星通信容量达1Tbps(早期型号的70倍),高速激光链路形成低延迟网络,Starcloud-1卫星已实现"在轨计算"——数百GB原始数据处理后仅下传1KB关键结果,数据传输量缩减百万倍。 现实挑战与未来格局 太空数据中心面临散热(1吉瓦热量需类似300个足球场的辐射面积)、辐射损伤(普通GPU在轨半年即损)、高维修成本(地面100倍)、100毫秒延迟及高发射成本(猎鹰9号1800美元/公斤)等挑战。当前太空算力竞赛形成"三足鼎立":SpaceX(分布式轨道计算)、亚马逊(轨道版AWS)、谷歌(捕日者计划TPU集群)。预计到2035年,在轨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39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7.4%,或重塑数据主权、跨境监管与太空治理规则。
00:00 / 07: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