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我的回忆》(二、新驿往事)一 人们总说,童年与少年是人生画卷里最鲜亮的底色,可对于我而言,生在那个特殊年代,这段时光更像浸了苦水的棉絮,沉甸甸地压在记忆深处,每一次触碰,都能品出几分涩味。 父亲的一生,像是被命运的指针拨着不断迁徙。他这辈子换过四个工作地,每一次变动,都牵着我们一家人的根,在陌生的土地上重新扎下。1955 年,他从单县湖西军分区军邮支局骑兵组转到兖州机要局;1965 年,从兖州邮电局机要股转到颜店邮电支局,家就从老邮电局宿舍搬到了颜店;1972 年,再从颜店邮电支局转到新驿邮电支局,八岁的我,就这样跟着父亲的脚步,第一次踏上了新驿的土地;直到 1983 年,我们才终于重新回到兖州,结束了这段颠沛的日子。 1972 年的那个夏天,阳光把土路晒得发烫,我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座上,听着车轮碾过石子的 “咯吱” 声,第一次见到了新驿。后来才知道,这片土地藏着厚重的过往 —— 它古为 “滨阳城”,元朝时就设立了驿站,是明、清两代官路上的重要节点,那些奔波的信使、赶路的官员,曾在这里歇脚、换马,让公文与政令沿着这条路传递千里。那时的新驿,还带着 “新嘉驿” 的旧韵,只是后人渐渐简化成了 “新驿”。 七十年代的新驿,早已褪去了驿站的喧嚣,却透着一股别样的繁华。从新一村到新三村,三里多长的东西大街上,木构灰瓦的房屋连成一片,古色古香得像从画里走出来。那些古朴的民居,墙面上还留着岁月摩挲的痕迹;精美的石雕嵌在门楣或窗棂上,有的是缠枝莲纹,有的是瑞兽图案,每一刀都透着古代工匠的巧思;还有那些别具一格的檐角,微微上翘,像展翅欲飞的鸟雀,带着几分灵动。走在这条街上,脚步都忍不住放轻,仿佛能听见历史在耳边呢喃,那些过往的故事,就藏在青砖缝隙里,藏在随风摇曳的槐树叶间,沉淀出一种让人安心的宁静。 父亲工作的新驿邮电支局,就坐落在这条大街的中部路南。那是个不大却格外精致的小院,典型的四合院布局,还是处实打实的古建筑。后来听父亲说,这院子原本是地主家的,土改的时候分给了邮电局,才成了邮电支局的驻地。小院前面的三间房是营业用房,东面一间是话务室,里面总飘着 “滴滴答答” 的电报声,还有话务员阿姨温柔的通话声;西面一间是营业室,木质的柜台擦得锃亮,父亲有时会在里面整理邮件。小院的大门开在东墙上,推开门往北走,就能看到一口水井,(未完待续)
00:00 / 04: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反腐倡廉作者丁捷在纪实文学《追问》中,为我们讲述了体制内贪腐的真实故事。这本书2017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首次出版,2025年作为《问心三部曲》之一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再版。创作历时两年,基于中纪委和江苏省纪委提供的633个腐败案例卷宗,丁捷调阅后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干部典型案例,并与其中13人进行面对面长谈,最终选取8个案例展开深度记述。 书中,丁捷通过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了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这些案例涉及金融、地产、能源等多领域,像一套完整的腐败病理标本。比如第一部《危情记》写的是一位在三个“家”之间疲于奔波的副市长,“赵副市长”合理化自己犯有重婚罪的事实,认为自己没有因女人而贪污受贿,还因居功自傲错认为生活上的风流韵事不算什么。 此外,书中还有原本是出色中学教师,步入官场后却疯狂买官、卖官的市政协原主席;一面教育学子做人要“泰然、淡然、坦然、自然”,一面收受贿赂、腐化堕落的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等。他们来自不同层面、不同岗位,贪腐动机和性质各不相同,有的贪财,有的贪色,有的因仕途受挫而消极怠工、遵从享乐主义,有的为了权力欲望与商人勾结、以权谋财、以财谋权,甚至与亲属一起参与卖官卖爵、收受贿赂等不法行径。 作家二月河认为《追问》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融入其中、摒弃说教的人文反腐教材,也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评价其“微观到具体的个人堕落轨迹,反映反腐败时代特征”。#反腐倡廉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1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