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诗8月前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到1912年溥仪退位,共传十二帝 ,享国276年。清朝初期开疆拓土,中期繁荣昌盛,后期却在列强侵略下走向衰败,其历程充满曲折,对近现代中国影响深远。 - 建国与统一:清朝前身是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的后金政权。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建八旗制度,增强军事力量。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降清,清军在多尔衮率领下入关,击败李自成,定都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此后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代帝王,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新疆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鼎盛,史称“康乾盛世”。康熙皇帝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边疆局势;推行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等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发展。雍正帝在位期间,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减轻农民负担;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强化皇权;推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管理。乾隆帝继续推行宽猛相济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文化事业,组织编纂《四库全书》,但后期宠信和珅,贪污腐败之风渐盛。 - 经济与文化:清朝前期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快速增长。手工业在纺织、陶瓷、制茶等行业取得发展,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遐迩。商业活动活跃,出现了晋商、徽商等著名商帮,城市繁荣,北京、苏州、广州等成为重要商业中心。文化方面,小说创作繁荣,《红楼梦》以深刻思想内涵和高超艺术水准,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绘画领域,扬州八怪等画家以独特风格,推动艺术发展。但清朝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阻碍文化自由发展。 - 内忧外患与变革:清朝中后期,内部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爆发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大规模农民起义,严重动摇清朝统治根基。与此同时,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
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清王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近300年,对中国历史、文化及现代国家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建立、鼎盛、衰落至灭亡的关键阶段梳理其历史脉络: 一、建立与入关(1616年—1644年) 1. 后金崛起 ◦ 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建立“大金”(史称后金),统一女真各部,推行八旗制度(军事与社会合一的组织)。 ◦ 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定都沈阳(后称盛京),逐步吸纳汉、蒙古等民族,完善政权体系。 2. 入关定鼎 ◦ 1644年,明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启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至康熙初年,平定南明残余势力及三藩之乱(1673年—1681年),稳固中原政权。 二、鼎盛与扩张(1681年—1839年) 1. 康乾盛世(1681年—1796年) ◦ 政治:康熙帝平定台湾(1683年),设立台湾府;通过多伦会盟(1691年)加强对蒙古的统治;雍正帝设军机处,强化中央集权;乾隆帝完善官僚体系,形成“乾纲独断”的君主专制。 ◦ 经济: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人口迅速增长(至1800年达3亿);农业、手工业繁荣,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 疆域:通过军事与外交,确立对新疆(1759年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西藏(1727年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直接管辖,形成1300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 文化:编纂《四库全书》(最大丛书)、《古今图书集成》;京剧形成,文学巨著《红楼梦》问世,但“文字狱”(如乾隆朝130余起)禁锢思想。 2. 闭关与隐患 ◦ 乾隆后期实行“一口通商”(仅广州开放对外贸易),限制对外交流,错失工业革命机遇;官僚腐败加剧(如和珅贪腐案),阶级矛盾激化,白莲教起义(1796年—1804年)动摇统治根基。 三、衰落与近代化(1840年—1901年) 1. 列强入侵与主权丧失 ◦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清政府战败,签订中国近代首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开五口通商,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增开商埠,允许传教、赔款,俄国趁机
00:00 / 1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7: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47
设计狮5天前
帝国黄昏之清朝覆灭与中国百年复兴之路(用时间线读懂历史) #清朝 ,一个建于1636年,存在了295年的帝国,一个当时四亿人口,占世界人口近一半的帝国,一个农商高度发达,统一蒙古,纳新疆、西藏入版图,#统一台湾 的帝国,是如何倒戈,将五千年华夏文明,财富积累,毁于一旦的? 清朝于世界格局地位的转变,危机的爆发,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即1839年6月的虎门销烟,道光帝时期。直接导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然后有了香港岛的割让,2100万两白银的赔偿。中国从“天朝上国”跌入任列强宰割的境地,后续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主权进一步丧失。 1850年传位给咸丰帝,而咸丰帝取的#慈禧 ,则在咸丰帝死后,成了清王朝,乃至整个民族倾覆的背锅侠。 1861年,咸丰帝去世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铲除顾命八大臣,确立垂帘听政地位,辅佐同治帝(1861-1875年),光绪帝(1875-1908年),载沣(宣统帝,1908-1912年,当日指定,次日去世),从此结束了长达51年的统治。期间支持#曾国藩 ,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正面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让清王朝有了短暂的中兴。但最终,抵挡不住西方“列”强,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优势,步步沦陷。 回看,清朝这艘巨轮,存在了300年,200年兴盛,100年的时间沉沦。是每个王朝,盛衰历史的重复,唯独赶上世界的工业变革,衰的尤其惨烈。而后1912年至今,100年的崛起之路,多么艰难。能走到今天,真的是靠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也是中共的英明神武,才有今天的民族复兴!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7: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68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51
林泉3天前
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理论建构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大一统格局进一步巩固发展。清朝统治者认为自己“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将域内的各个民族、多元文化整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其所实施的多元边疆管理体制,实现了历史上对疆域版图的有效控制,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协调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建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清代在继承明朝疆土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以《大清一统志》明确了疆域范围,通过扩大版图、融合各族文化等举措,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发展。时人论及国家统一之历史时指出:“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为了有效治理西北地区,清朝官方先后编纂了《西域图志》《新疆图志》等多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详细记载了政府治理和开发西北边疆地区的成就和西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夯实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基础。#强烈推荐 #电影🎬 #观影推荐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9: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3
知青3天前
#热门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今天,2245年不过是麦子熟了2245次; 1978年改革开放,距离清朝灭亡才66年;一个人活70岁, 2245年也就32个人首尾相接的一辈子。当你站在麦田里看麦浪翻滚,突然就懂了:所谓千秋万代,不是脚下土地换了茬庄稼,头顶月亮多走了几圈。小时候背"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懂古人为啥对着月亮发呆。直到某天抬头看见李白当年望过的那轮圆月,才惊觉:秦始皇踩过的黄土还在你脚下,苏轼叹过的江风正拂过你脸颊。"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万里长城的砖块还础在山脊上,可始皇帝的龙袍早成了尘土。这世上最公平的事,就是时间从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只给几十次麦熟的光阴。下次再焦虑时,就抬头看看月亮。李白当年举头望明月时,想的不是房贷车贷,而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苏轼被贬黄州时,愁的不是升职加薪,而是"几时归去,作个闲人"的目在。人生就像麦地里的风,吹过秦始皇的宫殿,吹过唐百虎的桃花庵,最后也会吹过你的窗台,与其纠结能吹倒几堵墙,不如享受风穿过指缝的瞬间。毕竟,麦子熟了又黄,月亮缺了又圆,而你这辈子,不过是要找个让目己舒服的姿势,把这几十次麦熟的光阴,过得像模像样,过得有意义,也 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 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 将洒下热泪"。#人生海海不过尔尔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有先祖下南洋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清朝海禁》—— 顺治时期便开始海禁,康熙一年开始实施,沿海居民内迁50里,二年再下令内迁30里,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全国复界。当然,广东因为有总督周有德和巡抚王来任上疏,海陆丰地区有当地进士黄易也进疏,所以广东海陆丰地区在康熙八年便复界了。而实际上,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时候,康熙帝再次颁发“南洋禁海令”,禁止商船前往南洋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允许广州一港通商,且乾隆认为“天朝地大物丰,无需与外夷互通有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道光二十年(1840),是严禁国民出海贸易的。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下南洋实际已经难以禁止。而在咸丰十年(1860)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开始,清廷被迫允许国民赴海外务工,其实就是外国人把当时的国人像卖猪仔一样卖到国外做苦力,同时开通五港通商。而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光绪帝下谕“废除华侨海禁,自今商民在外洋,无问久暂,概许回国治生置业,其经商出洋亦听之。”这才正式废除了海禁,海外华侨才可以自由往返国内。可见,在光绪十九年之前,你家祖上有下南洋而且又能够回来的,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他是多么想家,才想尽办法重返家乡。#传统文化 #清朝海禁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9: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