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昨天,一位HR同行在后台发来一条长长的消息,字里行间满是疲惫和无奈:“老师,我们公司有个员工,绩效连续两个季度不达标,按制度该调岗降薪,可他就是不签字。发给他的《绩效考核表》《调岗通知》全被退回,连《员工手册》签收单都拒签。现在工作根本不配合,我该怎么办?不处理吧,团队意见大;硬处理吧,又怕程序不合法,到时候赔钱还丢人……”前几天也有一位粉丝给我留言,制度做的很完善,员工违规的处罚通知也合规,但是员工就是不签字怎么办?在日常用工管理中,类似场景也是比比皆是。新员工入职,劳动合同反复催促就是不签;员工违纪,警告书送到手里却被当场撕掉;公司更新制度,明确要求签收,他却说“我不认可,所以不签字”;医疗期满调岗,通知送达后拒不报到,还振振有词:“我没签字,不算数!”面对这些“拒不签字”的员工,很多HR第一反应是程序卡住了,动不了了,他就是不签也没有办法。  于是,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最后员工再犯错,闹到仲裁之后由于没有员工签字为证,最后输了赔钱。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员工不签字,文件就无效?管理就失效?公司就束手无策?答案是否定的。  在劳动法实务中,签字只是证明员工知情或同意的一种方式,而非唯一方式。只要用人单位履行了告知、送达、公示等程序义务,并保留充分证据,即使员工拒签,相关文件依然可以产生法律效力。在HR的日常管理中,签字是确认员工知情、同意或执行某项管理行为的重要法律凭证。无论是劳动合同、规章制度签收单、绩效考核表,还是调岗通知、奖惩决定,签字环节都不可或缺。然而,现实中常有员工出于对抗情绪、拖延策略或对未来争议的预判,拒不签字,导致HR陷入“程序卡壳、管理失效、争议败诉”的被动局面。更令人头疼的是,很多HR误以为“员工不签字=文件无效”,进而放弃管理动作,或采取强行代签等违法操作,反而埋下更大风险。事实上,签字并非唯一生效方式,拒签也不等于无效。只要程序合法、证据充分,用人单位仍可依法推进管理措施。本文将围绕HR最常遇到的几类“拒不签字”情形,系统梳理应对策略与实务操作要点,帮助企业在合规前提下破解签字困局。#辞退 #辞退刺头员工 #辞退员工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9: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