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7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倒霉大叔的婚事》是由路振隆执导的戏曲电影,讲述了山村专业户常有福的婚事波折与创业故事 常有福因历次运动挨整,得了“常倒霉”的外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办腐竹厂致富,还想办草编厂带乡亲致富。侯圈精明机智,善于交际,知道有福孤身多年,便把自己的寡妇表妹、草编巧匠魏淑兰介绍给他。17年前,魏淑兰曾在有福被批斗游乡时偷偷递给他一个馍,救过他的命,有福十分感激。在侯圈的撮合和开导下,二人心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有福决定办草编厂并聘请淑兰当师傅,淑兰也答应三天后和有福见面。 然而,这门婚事遭到了双方儿女的反对,以及有福亲家、前任党支书柳东山的阻拦。但有福和淑兰冲破阻力,依然如期赴约。几经周折,儿女们逐渐想通了,可柳东山还在反对。不过,党的政策为淑兰撑了腰,她理直气壮地表示要嫁给常有福。 草编厂开工第一天,柳东山接到一个长途电话,误以为侯圈在广州被抓且牵连了常有福,于是擅自决定让有福搬到堤灌站隔离检查。淑兰闻讯赶到,和有福互诉思念之情,并决心与他同甘共苦。 后来侯圈从广州回来,原来柳东山听错了电话。常有福的工厂得到县里大力支持,乡亲们富起来了,他和淑兰也在一片鞭炮声和乡亲们的欢呼声中幸福地结成眷属。#弘扬戏曲文化 #原创作品 #视频原声
00:00 / 05: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123韦1周前
赤怜背后的故事 《赤伶》这首歌以抗日战争时期戏子裴晏之的悲壮故事为背景,通过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表达了三层核心情感:爱国情怀的极致彰显、乱世个体的无奈挣扎、艺术精神的悲壮传承。以下展开分析: 故事背景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占领安远县后,以屠城威胁逼迫当地名角裴晏之为日军唱戏。裴晏之假意应承,实则提前在戏楼内外泼洒油料并封锁门窗,计划与敌人同归于尽 事件经过 演出当晚,裴晏之在台上演唱《桃花扇》,扮演李香君。唱至悲愤处,他大喊“点火”,戏院瞬间燃起大火。因门窗被封,日军无法逃脱,而裴晏之与戏班成员坚持唱完最后一折,最终与敌人共赴火海 一、爱国情怀的极致彰显 歌词中“位卑未敢忘忧国”直接化用陆游诗句,点明戏子虽身处社会底层,却以生命践行爱国信念。历史原型裴晏之在日军威胁下,选择以点燃戏院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一行为将戏曲舞台转化为抗争战场,体现了“戏台即战场,粉墨即戎装”的隐喻。歌曲通过交响乐与戏曲唱腔的碰撞,将个人牺牲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乱世个体的无奈挣扎 主歌部分以“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与“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形成强烈对比,揭示戏子在光鲜舞台与孤寂现实间的撕裂感。副歌中“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则暗喻艺术表达在战火中的无力感——当语言无法传递真相时,唯有以生命为墨才能书写忠诚。这种无奈在编曲中通过乐器渐弱与人声凸显的对比得以强化。 三、艺术精神的悲壮传承 歌曲融入昆曲《桃花扇》的叙事框架,以“水袖起落”“扇开合”等戏曲动作象征文化符号的延续。裴晏之的选择不仅是个体抗争,更是对“戏比天大”职业精神的捍卫。当传统戏曲面临消亡危机时,这种以命护艺的行为,赋予了艺术传承以史诗般的悲壮感。 音乐表现与文化影响 编曲上,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与交响乐的融合,既保留了戏曲的韵律美,又通过宏大的弦乐铺陈强化了历史厚重感。HITA清澈的嗓音在演绎高音部分时,透露出无奈与悲凉,完美诠释了戏子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自2018年发行以来,该曲在抖音播放量超40亿次,QQ音乐收藏量破千万,更被李玉刚、张新成等艺术家多次翻唱。其成功不仅在于音乐创新,更在于它唤起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戏曲与流行的跨界,让昆曲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赤怜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