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16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70
史家遗址:渭水河畔的仰韶密码 在渭南市临渭区阎村镇史家村西北的田野中,沋河西岸的二级台地静卧着一处古老文明的印记——史家遗址。这处距今约55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于1973年在沋河流域考古调查中重见天日,1976年由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发掘,揭开了仰韶文化中一个独特类型的面纱。 遗址坐落在渭南市区以南约15公里的沋河西岸,沋河夹峙于秦岭余脉形成的东塬与西塬之间,形成地势较高的河边台地。据航拍测绘,遗址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这里土层深厚、水源丰沛,是先民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至今地表仍散见陶片,断崖处偶露灰坑痕迹。 史家遗址最震撼的发现当属其独特的葬制:考古揭露的43座墓葬中,绝大多数为多人二次合葬墓。这些墓葬将数百具遗骨以严整的仪式重新安置——有的个体排成数列,有的分层叠压,头骨居中,四肢骨置于两侧,形成密集的“灵魂方阵”。其中M30号墓坑合葬40余人,而临潼姜寨同期墓地更发现单坑容纳80人的四层叠葬,宛如“灵魂航母”。这种集体归葬的仪式,可能承载着氏族血缘的终极凝聚,或是部落战争的悲壮烙印(墓中成年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女性)。 出土器物同样彰显文化特质。155件陶器中,葫芦瓶以泥质红陶制成,成为史家类型的标志器物;陶钵、陶罐、尖底瓶等器形兼具半坡类型的质朴与庙底沟类型的灵动。石器与骨器则包括斧、铲、磨盘及针锥等,折射出农耕与手工业的并重。 正因其陶器纹饰融合半坡的直线三角鱼纹与庙底沟的弧线鸟纹,考古界将其确立为“仰韶文化史家类型”,填补了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演进的关键缺环。这一命名不仅确立了渭河流域的文化坐标,更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层脉络。 如今,史家遗址已于2011年列入临渭区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其沙盘模型入驻区档案馆展厅,让今人得以窥见黄土之下沉睡五千年的血脉图腾。当钢铁巨龙从遗址东侧飞驰而过,古今文明的对话仍在沋河台地上绵延回响。#史家遗址#仰韶文化#沋河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甘肃天水、平凉一带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说法有充分依据。从考古发现看,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8000年至4800年,是黄河上游早期文明的核心证据:这里出土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遗存(黍、粟)与原始陶器,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大型宫殿式建筑(F901)、原始文字符号及混凝土地坪,其文化因素向东影响关中、向西辐射河西走廊,被视为仰韶文化源头之一。平凉所属陇东地区属仰韶、齐家文化分布范围,与天水同属黄河上游文明圈。 从文明起源理论看,学术界“多元一体”共识打破“中原中心论”。苏秉琦“满天星斗”与严文明“重瓣花朵”模型均指出,中华文明由黄河、长江等多区域文明交互融合而成。黄河上游的大地湾、马家窑、齐家文化构成重要“一元”,尤其齐家文化的青铜器与聚落形态被认为与夏商周文明有渊源。天水、平凉地处黄河上游与中原文明交汇带,既是文明传播通道,也是独立发展的区域中心。 历史文化象征亦提供佐证。天水作为“羲皇故里”,伏羲创八卦等传说反映古人对该区域文明起源的记忆;平凉是周人先祖“公刘居豳”之地,周人在此奠定农耕文明基础,天水则为秦人早期封地,周秦文明的早期发展与陇东直接相关。 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大地湾遗址将黄河上游文明起源提前至8000年前,证实陇东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发源地之一。需明确的是,“发源地”指早期文明孕育的核心区域,而非单一起点。该区域凭借大地湾文化的开创性、周秦文明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独特性与辐射力为文明形成奠定了基础。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