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4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意: 锄禾日当午。 字面意思:正午时分,农民在烈日下为禾苗锄草松土。深层内涵:通过“日当午”这一特定时间,突出劳作的酷热与艰苦,暗示农民无暇避暑,争分夺秒劳作。 汗滴禾下土。字面意思:汗水不断滴落,渗入禾苗下的泥土。深层内涵:以“汗滴”与“土”的细节关联,强调劳动的直接付出,暗喻粮食与汗水的等价性。 谁知盘中餐。字面意思:有谁知道碗中的米饭从何而来?深层内涵:“谁知”一词充满诘问与反思,指向当时社会对农民劳动价值的忽视,引发读者自省。 粒粒皆辛苦。字面意思:每一粒米都饱含艰辛。深层内涵:以“粒粒”的叠加意象,将微观的粮食与宏观的艰辛联结,强化珍惜粮食的呼吁。 解析: 主题思想:批判社会不公。诗中隐含对阶层割裂的批判——统治者与享乐者未必知晓粮食来之不易,农民的血汗成果被轻易消耗。·人道主义关怀。李绅通过白描手法,将农民个体劳动置于社会全景中,呼吁关注底层生存状态。 艺术特色:意象对比。时间对比:“日当午”(极端环境)与“盘中餐”(享受时刻)形成张力。空间对比:田间“禾下土”与宴饮“盘中餐”映射社会阶层的分野。语言力量:全诗无一生僻字,却以“滴”“粒”等动词、量词强化触觉与视觉感受,凝练如警句。 历史与现实意义:古代背景,中唐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沉重,诗作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当代启示:成为中华文化中“惜粮”思想的象征,常被用于倡导节俭。提醒现代人反思食物来源,关注农业劳动者权益。 延伸思考。与其他农事诗对比:不同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田园意趣,李绅聚焦劳动的残酷性,更接近白居易“唯歌生民病”的写实传统。· 文化符号的演变:从农业社会的生存指南,到工业时代的道德训诫,再到生态时代的可持续启示,此诗意义不断重构。这首诗以20字浓缩千年来农民的血泪史,其力量在于用最朴素的场景,触达最普世的价值共鸣——对劳动的尊重与对生命的敬畏。#国学文化 #亲子互动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06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02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