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一说话就暴躁,说明内心有很多创伤 如果你一和家人说话就情绪暴躁,平时在生活中和同事朋友沟通却很有耐心,温和有礼,但一和家人沟通就不知道为什么脾气特别差,几句话还没说完就忍不住想吼人,嘴里全是指责、怼人、反驳。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述情障碍”,意思是:你无法用温和的方式表达真实的情绪,反而只能用愤怒和防御来替代。而这个障碍,最容易出现在——家人之间。因为你从小就被“吼”大的。 你习惯了家人之间没有耐心、没有理解、只有否定、批评和控制。每一次你想表达,换来的都是:“你能不能别废话?”、“这么点事还哭,矫情!”、“你怎么老是搞砸?”于是你慢慢学会了闭嘴、隐忍、积压情绪。等长大了以后,你不自觉地把这种“说话方式”继续传递下去:别人跟你讲理,你下意识地觉得是挑衅;家人问你一句话,你就以为是在质疑你、攻击你。 不是你不想和家人好好说话,是你真的没学过怎么说。你以为那是“态度强硬”,其实是内心的委屈和自我保护。你以为那是“情绪失控”,其实是童年的阴影还没被好好安抚。如果你想改变这种模式,第一步不是强迫自己忍住脾气,而是——去觉察:你现在发的火,真的只是因为对方的一句话吗?还是你心里,其实还有很多年、很多年没被说出口的委屈? 请给你自己一次新的选择。你可以说:“我不是不想沟通,但你这样说话,我会觉得难过。”你可以说:“我希望我们能好好说话,而不是互相伤害。”你可以说:“我也在努力,请你给我一点时间。”真正成熟的表达,不是把所有不满藏在心里,更不是靠吼出来、怼出去。而是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把对方的话听进去,然后找到一种不破坏关系的方式去沟通。 这可能一开始你会很不习惯,会觉得难为情,会觉得软弱。但请相信:温柔不是妥协,是一种力量;沟通不是服输,是一种能力。家,不该是我们释放情绪的战场。我们也不应该把最坏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你小时候学不会的温柔,长大后也有机会重新学会。而当你学会了好好说话,你会发现,家人也在慢慢变得更温柔了。 #情感 #原生家庭 #情感共鸣 #心理学 #个人成长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8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自闭症小朋友 三年半前,早教老师对我说:“你看,他还是个‘自然人’,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还没成为一个‘社会人’,别的孩子不会说话,至少会指着东西‘啊啊啊’地叫,会示意。可他,连‘啊’都不‘啊’,更不会指。” 那一刻,感觉世界都安静了。我的心真的是径直向下沉,向下坠。作为父母,最脆弱的那根神经被如此直白地触碰,那种无力感,几乎能将人淹没……没过多长时间,被确诊为“中度自闭症” 三年半的时间,一千多个日夜的陪伴、引导与无数次尝试,一天天地磨。 以前他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我们说什么都像耳旁风,现在随便叫他,对他说什么,都会有回应! 以前想要什么只会哭闹或者工具手,现在他会告诉我说“妈妈,我肚子饿了,我们去吃饭吧”或者“我有点生气了”,能把自己的感觉说清楚了。 以前对家里人没有一点依恋,谁走谁留都无所谓;现在即使很喜欢和朋友玩,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拉不走他……他知道不能去,要跟着爸爸妈妈! 他还学会了轮滑、骑车、跳绳、开卡丁车,算数,小脾气上来时,会自己深呼吸,试着让自己平复下去。 他依然保有他的特质——那些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时对秩序感的坚持——这或许就是他来自那个特别星球的印记。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个世界里,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乐。 当年早教老师看到的是一个“缺失”了社会功能的孩子。而我们,用三年半的时间,见证了一个生命如何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在长大。这个“小自然人”,也在用我们看得见的速度,一步一步地,走向我们。#陪孩子一起长大 #来自星星的孩子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