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5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德钦藏族民间弦子是德钦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斗争中创作的民间艺术。它与当地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重要艺术形式。德钦弦子历经千百年来日臻完美,尽管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却至今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不仅受到当地藏族男女老幼的喜爱,也得到了其他民族欢迎。关于德钦弦子的起源很准确地要追溯到某个历史时期。但是歌谣源于劳动,起初是为劳动生产服务的,从中说明了当青藏高原有人类活动的开始,就开始了民间歌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德钦县永枝、纳古、石底等地发掘的石棺墓和随葬的春秋战国及西周时期的物品上,考古学家证明了自先秦以来,德钦土著民族便与我国西北和西南各民族有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由此可推断,德钦弦子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流传的可能。推算下来,德钦弦子距今该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德钦藏族民间弦子《牧女泽仁措姆》歌词推断,这首弦子歌词流传于唐蕃时期,唐贞观年间,吐蕃势力扩张到南诏国。在古南诏国大理,吐蕃士兵与当地妇女跳弦子舞,《牧女泽仁措姆》就是当时即兴创作的一首弦子。它通过载歌载舞,模拟劳作方法,把牧 绵羊、剪羊毛、撕羊毛、捻羊毛、挠毛线、织氆氇等劳作知识传授给了洱海湖畔名叫“泽仁措姆”的姑娘。从此也可推断藏族民间弦子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另外,在德钦有这样的传说,从前人们在索扎、美利、生瓜三条河汇合处修建一座九层楼高的寺庙,藏传佛教噶举巴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为引诱更多的人来修庙建寺,召集五男五女在工地旁边摇铃钹,边击手鼓,边说唱曲艺,边表演弦子,进行鼓动。每盖完一层就举行一次舞蹈盛会。这种舞蹈后被称为“热巴”。时至今日,在德钦县燕门乡一带仍把弦子舞称为“热巴”,把我们所说的“热巴舞”称之为“安东枪”,这也说明了在米拉日巴生卒年代即公元1040年之前就有了弦子舞。由此也可推算出1千多年前就有了弦子舞。(迪庆州傈僳族协会李宇生搜集整理编辑)#梅里雪山 #藏族舞
00:00 / 04: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