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8: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8: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何芬中国行之佛山西樵山《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仙山》 作者/何芬 它不是陡然劈立于天地间的孤傲存在,它是一座敦厚的、沉默的、被万千草木温柔覆盖着的古火山。车子盘旋而上,绿意便从四面八方合拢来,不是那种逼人的翠色,倒像一袭沉甸甸的、用时间织就的墨绿丝绒,将山体细细地包裹了。我此刻拾级而上的每一步,踏着的,原是远古一场大梦的余温。 此山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真是绝妙的譬喻。灯塔的光,不是为了照亮自身,而是为了指引茫茫黑暗中的航路。西樵山便是这样一座精神的灯塔。在史籍的只言片语与地下的陶片石斧间,我们得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足迹便已印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我辈今日所有的繁华与思索,其源头,或许正与这山上某一块业已风化殆尽的燧石,血脉相连。 思绪正漫游于太古,云海莲台却已到了。景象豁然一变,先前草木间的幽邃,被一种开阔的、人为的庄严所取代。而那世界的观音坐像,便在这庄严肃穆的中心。她不是立着的,是坐着的,这姿态先就与人一种安稳如山的感觉。我向来觉得,立像的神佛是垂询的,是倾听的;而坐像,尤其是这般巨大的坐像,则是沉思的,是包容的,她自身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我仰起头,细细地看。她通体是青铜的色泽,不是新铸的那种光亮,而是被岁月与风雨浸染过的一种沉静的、近乎黝黯的绿。她的面容是低垂的,眼帘微阖,你看不清她完整的眼神,却分明能感到那目光无处不在,笼罩着如我一般渺小的众生。风在她座下吹过,带着悠远的哨音。她的静,是亘古的;而风的动,是此刻的。在这静与动的缝隙里,我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解脱。在这巨大的、非人的造物面前,缠绕于“我”身上的那些在红尘中苦苦经营的身份、声名、成就,在此处,在这尊象征着无分别的慈悲与智慧的法相面前,显得何等虚妄与滑稽。它们是我一路行来的负重,是我自以为是的妆容,却并非“我”之本身。此刻,山风拂面,仿佛吹走的不是尘沙,而是这些累赘的“我执”。我站着,只是一个纯粹的生命,在感受着天风的吹拂,在仰望着一种崇高的、超越的美。这片刻的“无我”,竟比以往任何喧嚣的“有我”,都来得更充实,更安详。 归途中,我频频回首。那山在暮色里,轮廓愈发模糊,与沉沉的天色融为一体。它确乎像一座灯塔了。只是它发出的,不是旋转的、锐利的光柱,而是一种恒定的、温润的辉光,如古玉,如观音低垂的眼波,照着这珠江流域的千里沃野,也照着每一个过客疲惫而丰盈的心。火已熄灭,光却长存。这,便是西樵仙山了。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