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4
溜了4月前
#历史影像 1948年7月,杨伯涛接替胡琏任整编十一师师长。9月杨伯涛整编十一师恢复十八军番号,10月任十八军军长,列入黄维十二兵团,开赴淮海战场。12月15日,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杨伯涛也在双堆集被俘。 2000年杨伯涛临终仍强调"黄维害了十八军",而黄维在回忆录中将失败归咎于"误判形势",双方始终各执一词。杨伯涛觉得,以黄维的军事指挥能力,担任兵团司令这么一个重要的职务,显然不是最佳人选。在杨伯涛眼里,黄维最大的缺点就是在关键时候犹豫不决,缺乏一锤定音的勇气。而战场上的战机都是瞬息万变,放在战场上,黄维的这种性格是要吃大亏的。 1948年11月14日,黄维兵团兵分两路从阜阳开始往北推进,于20日进驻蒙城。为阻止黄维兵团北上和杜聿明、黄百韬部会合,解放军兵分三路后面追击,紧紧咬住黄维兵团。到了蒙城之后杨伯涛发现一些不好的苗头,以往解放军华野和中野都是独立作战,而这次他敏锐的发现这两个兵团有了联合作战迹象,很显然在部署一场重大的军事行动。以往解放军都是以侧面袭扰为主,而这次的战术却有了新变化,转为拦头阻击。这表明解放军这次是要准备打一场硬仗。杨伯涛甚至觉得解放军是想直接吃掉黄维兵团。于是杨伯涛建议黄维,先不要贸然北上,以防钻进解放军的口袋里,现在应该在蒙城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等彻底摸清解放军战略意图后再考虑北上救援杜聿明和黄百韬。一开始黄维采纳了杨伯涛的建议。但是仅仅过去一天,黄维就下命令放弃在蒙城建好的防御工事,全军立即北上驰援。其实也不怪黄维,只怪蒋介石催得太急,让黄维必须当即北上驰援。这时黄维优柔寡断的性格就凸显了出来,拿不定主意,只能遵循校长的命令挥师北上。 而也正是这个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黄维兵团覆灭,这也是杨伯涛为啥一直心心念念黄维是个外行的原因了。说到底这也不怪黄维,当时大势已定,就算黄维固守蒙城,压住了校长的命令,也只不过是延缓了整个兵团覆灭的时间罢了。就算没有全部打掉黄维兵团,他这个兵团最终也会被击溃。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82
00:00 / 0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0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6: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24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5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58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15
1943年5月28日,日军第3、39师团开始向石牌推进。当天,日军第3师团从长阳高家堰进入宜昌县境,向我第11师第一道防线南林坡阵地发起攻击。同时,右邻的18师阵地也受到日军的袭击。石牌保卫战正式打响。 胡琏当是孝子,更是忠臣,也是清廉的将军。大战在即,他给老父亲尚留下一丝生的希望,对心存歉意的爱妻,则直截了当的交代后事。除了交接他认为贵重的手表自来水笔以外,还一再嘱托子孙仍要当兵,为父报仇,为国尽忠。壮哉,胡将军!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胡将军这样的忠臣孝子,才能够使国家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一次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5月29日,胡琏对团长们号令:从明天起,我们将与敌人短兵相接,战至最后一个,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在石牌保卫战中,南林坡、八斗方等阵地,保卫战异常激烈,两军在弹丸之地反复冲杀争夺,我军经过浴血奋战,一次次打退了日军的疯狂进攻。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上,敌我两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曾有许多文章、资料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白刃战就在此爆发。白刃战结束后,许多年轻的中国士兵,静静地躺在了祖国的壮美山川中。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像胡琏及十一师全体官兵一样,视死如归的铁血军人,以血肉之躯,筑就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历时一个多月的石牌保卫战,中国军队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击败日军,使石牌像一枚硕大的钢钉,死死地钉在了拱卫重庆的门户上。#寻找飘荡的忠魂 #远征大酒店 #为历史抹去尘埃给后人留下记忆 #浙江诸暨陈永新 #远征大酒店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39
00:00 / 01: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0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