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燕歌行” 这首“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高适,年轻时曾与李白等人交游,文学功底较好,对边塞军旅生活也颇有研究,仕途较顺,后来还成了节度使。高适这首诗,有几个特色。一,“汉家烟尘在东北”,汉民族的敌人主要来自东北,比如后来的蒙元与满清都在东北,是高适的预见,还是历史的巧合?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批判了将帅们的仁德有缺。三,“相看白刃血纷纷”,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于是,诗歌的结尾,高适提出对策:呼唤“汉代李将军”式的将领,既体恤士兵又擅长带兵打仗。 《道德经》说:“兵者,不详之器也”。不要轻启战端。《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且,“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善之善者”。 我们通常讲:道家以治身,儒家以治国,法家以治军。用儒家以治国,确保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高度的人文优势,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不得已,才动兵。 而兵力要强大,需要几个因素:一,军事科技实力;二,法家以治军,军法严明;三,兵强马壮,兵法变化多端。 所以,“汉代李将军”式的将领,只是个法家人物,或者是个兵家人物,在需要动兵的时候才有用。但是,我们更需要治国能力高超的儒家人物,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而且,在我国古代,交战也讲礼仪。首先,出兵要有名头,比如“替天行道”、“拯民于水火”等,不能兴“不义之师”。其次,战争如同比武,只是比个高低,点到为止,并非一定要消灭对方。后世道德沦丧,才为了战胜无所不用其极。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严格遵守战争规矩,虽然败了,仍为人们所尊重。到了近代,却有人讥其为“蠢猪”! 不光是战争有战争的规矩,而且,文治与武功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文治用儒家,武功用法家。如果用法家来治国,人民就惨了。元明清以来,就是主要用法家治国,行集权专制之术,百姓如牛马,人唯见利不知有义。 ——《不战而屈人之兵》 #“燕歌行”#战争#道家#儒家#法家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1
00:00 / 05: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5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86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