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4: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06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26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0
00:00 / 09: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10
00:00 / 2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94
曾国藩说: 李少荃杀苏州降王八人,殊为眼明手辣。 这句话的意思是: 李鸿章诛杀了苏州献城投降的八位太平军将领,他实在是既眼光锐利,又出手果决、手段狠辣。 阅读理解: 曾国藩这句“殊为眼明手辣”的评价,精准地概括了李鸿章在“苏州杀降”事件中展现出的复杂特质:既肯定了其作为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在复杂局面下迅速决断的“眼明”,也点出了其为实现政治目的而采取冷酷手段的“手辣”。 1863年,李鸿章率领淮军与戈登的“常胜军”兵围苏州。太平军守城的纳王郜永宽等八位将领在形势逼迫下,通过淮军将领程学启接洽投降。戈登以个人信誉担保了降将的安全,双方约定郜永宽等人杀死主帅慕王谭绍光并献城。然而,在郜永宽等人如约献城后,李鸿章却设计在宴席上诛杀了这八位降将,并随后屠戮了城内大量已投降的太平军士卒。 在曾国藩看来,李鸿章的“眼明”在于其对局势清醒乃至冷酷的算计。他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消除巨大隐患:苏州城内的太平降众据说有二十万之众,虽实际可能没有这么多,但仍是一股强大的力量。降将们要求保留部分军队和地盘,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李鸿章果断地诛杀了有隐患的降将,从根本上消除了潜在的兵变风险。 2、沉重的报复心理:此前,李鸿章的弟弟在太仓差点因太平军诈降而丧命,这使他对降将充满戒备,怀有强烈的报复心态。 3、现实的功利考量:将数万降卒收编入伍意味着巨大的粮饷压力,就地遣散则可能导致其流散为匪。从最“经济”和“省事”的角度看,屠杀成为一种选择。 这一事件在当时和后世都引发了巨大争议。 1、背信弃义与道德争议:最大的指责在于李鸿章背弃了承诺,致使作为担保人的戈登感到名誉受损,曾持枪寻找李鸿章理论。梁启超也批评此举有“三罪”。 2、“眼明”与“手辣”的一体两面:曾国藩的评价格外值得玩味。“眼明”指的是看透局势要害的洞察力,“手辣”则是指采取极端措施的决断力。在他看来,身处乱世,要维护根本秩序,这种霹雳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眼明手辣”这四个字,生动刻画了李鸿章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展现出的复杂面貌。它既是对其政治决断力和执行力的一种承认,也无疑是对其手段之酷烈的一种记录。#曾国藩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6: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