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初中课堂上,老师谈起得意门生时,眼里满是藏不住的赞许:“她才十二岁,就把《围城》读完了,这么小的年纪能读懂,实在不简单。” 就这一句话,让《围城》这三个字,在我心里悄悄扎了根。 真正将这本书捧在手里,已是十八九岁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候。那时的我,阅读力尚浅,人生阅历更是寥寥,读《围城》只觉得昏昏沉沉、囫囵吞枣。脑海中只留下模糊的故事梗概,压根读不懂方鸿渐的懦弱纠结,也看不破孙柔嘉的心思深沉——言情小说里的主角从不是这般模样,只觉得故事乏味,人物可厌。后来才恍然醒悟,彼时的我,竟是带着读童话的纯粹期待,去触碰一本满是现实棱角的书。 再翻开《围城》,已是四十有余。走过了恋爱里的酸甜嗔痴,熬过了婚姻中的琐碎磨合,在职场的风雨里摸爬滚打多年后,书中那些曾经晦涩的文字,忽然有了滚烫的温度,与我的生活经验丝丝契合。我在字里行间看见了自己:既有方鸿渐的清高孤傲,也有他的世事笨拙;既有孙柔嘉的敏感细腻,也有她的执拗倔强。读到两人争执拌嘴的片段,我会念给身边的家属听,彼此相视一笑,那正是生活里最真实、最烟火气的模样。 十八岁时,总执着地盼着方鸿渐的白月光唐晓芙能再次登场,为这份猝不及防的错过耿耿于怀。如今再读,却已然释怀:生活本就没有那么多兜兜转转的重逢,很多人分手后,便是此生不复相见,这才是人生常态。 杨绛先生曾说,年轻时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后来才发现,不了解人生,便读不懂书。读书与生活,从来都是相互成全、彼此滋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因为它经得住岁月的沉淀与打磨,每一次重读,都能品出不一样的滋味。只是这份好奇,至今仍在心底:这世间,当真有十二岁就能读懂《围城》的孩子吗?#围城#人生若如初相见#读书#读书分享 #石可读书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34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9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