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的《所见》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主人。他是“性灵派”诗歌代表人物,主张诗歌应抒发真情、表现个性,反对形式主义,作品风格清新自然、灵动活泼,著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文集》等。 创作背景 袁枚一生喜爱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常游历四方,观察市井百态与乡村风情。《所见》创作于其漫游期间,捕捉到乡村牧童的日常瞬间,以质朴笔墨还原生活本真,展现清代乡村的纯真意趣。 诗歌赏析 《所见》短短四句,绘出一幅鲜活的牧童捕蝉图: • 动静相生:前两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牧童骑牛放歌,是动景,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生命力;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因捕蝉瞬间静止,是静景,将童趣与专注刻画得淋漓尽致。动静转换间,画面戛然而止,余韵悠长。 • 质朴自然:语言直白如话,无雕琢痕迹,却精准捕捉牧童的神态(“闭口立”)与心理(捕蝉前的专注),尽显乡村生活的纯真质朴,传递出对自然童趣的赞美。 • 意境鲜活:通过“骑牛—唱歌—捕蝉—静止”的动态链,还原牧童的天真好奇,宛如一幅水墨小品,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折射出作者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小见大,借牧童之景,勾勒出清代乡村的宁静与生机,是袁枚“性灵说”的典型体现——以真情写真景,以瞬间定格永恒。 #古诗词 #古诗词鉴赏 #小学古诗词必背 #三年级上册 #学古诗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1. 《长干曲·其一》(崔颢) - 原文: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背景:崔颢前期诗作多写闺情与水乡生活,这首诗是其描绘古代水乡日常场景的代表作之一,聚焦水上行人的偶然邂逅,贴合当时江南水乡的出行与社交风貌。 - 意思:你家住在哪里呀?我家住在横塘。我停下船来暂且问一声,或许咱们还是同乡呢。 2. 《黄鹤楼》(崔颢) - 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背景:崔颢仕途郁郁不得志,常年四处游历,这首诗便是他游历途中登临黄鹤楼时所作。黄鹤楼本就是古人登临咏唱的胜地,加之仙人乘鹤的传说,触发了他的怀古与思乡之情。 - 意思:古代的仙人已驾着黄鹤离去,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空中悠悠飘荡。阳光照耀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长得十分茂盛。暮色降临,我的家乡在哪里呢?江上烟波浩渺,让人满心忧愁。 3. 《逢侠者》(钱起) - 原文: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 背景: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这首诗大概率虚构了与侠者相遇的场景。当时侠义精神是文人重要的精神寄托,诗人借诗颂扬侠义,也抒发自己的豪迈胸怀。 - 意思:我与来自燕赵之地的慷慨豪侠,在名侠剧孟的家乡相逢。心中有太多话想说却道不尽,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侠者也该踏上前方的路途了。 4. 《秋日湖上》(薛莹) - 原文: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 背景:薛莹的诗多表现隐逸生活且满含伤感,这首诗是他秋日泛舟太湖时所作的怀古之作,借太湖景色抒发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意思:落日时分我在太湖泛舟游览,湖面烟波浩渺,让人满心都是忧愁。千百年来的历史兴衰就像湖中波浪般浮浮沉沉,又有谁会去探究这些往事,只能任由它们像流水一样向东逝去。 5. 《过三闾庙》(戴叔伦) - 原文: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 背景:诗人路过祭祀屈原的三闾庙时,睹物思人。屈原遭奸人陷害,忠而被谤,其悲愤事迹流传千古,戴叔伦就此写下这首凭吊诗寄托感慨。 - 意思:沅江和湘江的江水奔流不息,屈原心中的怨恨是多么深沉啊。暮色降临,秋
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欣赏古诗。(题为:秋尽自遣)陆游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秋末冬初的景象和自身境遇,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心境。 诗的意思:我在江湖之畔停驻车马,岁月流转又到了年底。雨水让苔藓泛出紫光,寒霜将柏林染成丹红。我叹息田地收成微薄,生活贫困;却又因狂放不羁,得以在法网宽松时自由自在。如今我带着钵盂游山玩水,到了寺庙便借宿挂单,过着随性洒脱的生活。 首联描写诗人停驻江湖之畔,叹岁月至年终而感怀。一个“残”字既点明时节,更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苍桑之感。颔联细腻地刻画了秋末的自然景象:雨水使苔藓泛出紫光,寒霜将柏林染成赤红。色彩鲜明的描写,既展现了秋末冬初的萧瑟与绚烂,也暗含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颈联诗人自叹生活贫困,田地收成微薄,却又以“狂”自许,暗示自己因狂放不羁而在法网之外得以自由。此联体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自我解嘲,展现出一种矛盾又洒脱的心态。尾联诗人以游山、借宿寺庙的生活方式,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携钵游山,开单挂单的行为,既显出生活简朴,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融合了对自然、人生、命运的思考。诗人通过秋景的描绘,抒发了岁月流逝、生活困顿的感慨,却又在“狂”与“游山”的行为中,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洒脱与豁达。陆放翁一生忧国忧民,晚年退居江湖,此诗既是他对身境遇的写照,也是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其诗歌中沉郁与旷达并存的风格。 #每日古诗词 #中华文化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6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