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30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01
明朝科学技术 一、火炮技术 明朝火炮经历了从自主研发到吸收改良的演进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 早期创制(明初至正德) - 铜火铳:1453年制造的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 - 手铳:1377年制造的手铳可安装木柄手持,类似手枪 - 传统火炮:以铁制火炮取代铜铳,威力大增,万历年间达到自制火炮黄金期 2. 西方技术引进与仿制(正德至万历) - 佛郎机炮:1522年西草湾之战后缴获葡萄牙舰船火炮,开始仿制。采用子母铳结构,射速可达20秒三发,射程500米,45度仰角时达1公里。戚继光车营装备256门,成为抗倭利器 - 鸟铳:通过日本(倭寇)和葡萄牙传入的火绳枪,精度和射程优于传统手铳,1558年已能制造"尤为精绝"的鸟铳 - 红夷大炮:1608年通过澳门葡萄牙人接触荷兰火炮,1620年徐光启、李之藻购入4门英国舰载炮。1626年孙元化在登州建立火器工场仿制,口径110-130毫米,炮长3米以上,射程达1.5公里。至1644年共仿制约500门,配备于辽东前线 3. 爆炸性与连发火器 - 地雷与水雷:1580年戚继光自制自犯钢轮火(地雷);1549年制造世界上最早的水底雷,以木箱为雷壳,用油灰粘缝,比欧洲早200年。1590年发明水底龙王炮,用牛脬作雷壳、香作引信定时引爆 - 连发武器:包括三眼铳、四眼铳、拐子铳(可连续三发)、迅雷铳(最多18管)、五雷神机等,形成密集火力 4. 技术短板 - 火药生产依赖官营作坊,工艺未标准化,因管理腐败导致纯度不稳定,爆炸事故频发(如1626年北京王恭厂大爆炸) - 保守势力阻挠技术推广,松锦之战时73%火炮仍是膛线磨平的嘉靖旧炮 - 仿制技术滞后,仿造的红夷大炮仅为西方50年前水平(12磅炮),而欧洲已发展至24-60磅分类火炮 二、船舶技术 1. 远洋巨舰 - 郑和宝船:长147米、宽60米,排水量近2万吨,采用水密隔舱技术,用12道隔舱板分隔,舱板和船壳板用铁钉榫接,捻料塞缝防渗漏。船型"底尖上阔,首昂尾高",稳定性极佳 三、历史意义 明朝火炮与船舶技术呈现"早期领先—中期吸收—后期停滞"的特点。火器方面虽引进佛郎机炮、红夷大炮等先进技术,但体制僵化制约了技术深化;船舶方面则凭借郑和宝船达到古代造船顶峰,但后期海禁政策导致技术退步。这些成就为古代军事技术史提供了重要样本,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制度环境的关系。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7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7: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中国自俄乌冲突收获新启示!拟重启亚洲第一巨炮,一发足以夷平一座大厦 俄罗斯和乌克兰在东部的顿巴斯地区僵持了几年 战事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拔河 俄军启用了不少旧装备 那款2S7型203毫米自行火炮格外引人注意 它诞生于苏联时期 炮管长得有些夸张 炮弹也特别沉 一发就能把混凝土工事变成粉末 在城市作战中它成了拆楼利器 效果确实惊人 顿涅茨克周边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栋多层建筑挨上一炮就塌了 碎片能飞出几百米远 乌军用着同样来自苏联时代的家伙还击 双方你来我往地对着轰 这画面已经持续了太久 这场冲突看不到尽头。俄军正用重炮节省导弹开支,炮弹便宜得多,适合消耗战。 重炮的优势在战场上完全显露。 破坏力足够掀翻钢筋水泥。成本上,一发导弹抵得上几百发炮弹。它能适配各种弹种,高爆弹或穿甲弹都不成问题。加上导引模块后,精度也上来了。 西方观察家的分析指向城市战。155毫米炮威力不足,导弹又过于昂贵。203毫米炮卡在中间位置。 中国军方盯着公开情报和卫星数据。他们从这些实战经验里看到点东西。传统重炮在现代战场还能派上用场。资源紧张的持久战里,它能填补火力空白。 这或许是个被忽略的选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军工行业有过一段短暂的对外合作窗口期 那时候陆军的主力火炮口径还停留在152毫米 这个数字放在国际环境里显得不太够看 隔壁的155毫米已经是标配 美苏两家的203毫米更是庞然大物 这种差距肉眼可见 八六年北方工业公司启动了FGT-203牵引火炮项目 他们找来了英国SRC和西班牙ERT两家公司 这个组合现在回想起来挺有意思 关键转折点出现在一个加拿大人身上 杰拉尔德·布尔 这位火炮专家在圈内是个传奇人物 他早年设计的超远程炮已经够吓人了 后来搞的巴巴多斯大炮直接把弹头往太空送 这种操作在当时看来有点科幻 布尔来中国访问的时候带来了GC-45型155毫米炮的技术 但他显然不满足于此 他建议中国直接搞更大口径的家伙 这个提议被接受了 中方团队把他拉进了项目组 让他负责最核心的设计部分 45倍径身管和大药室结构 这些技术细节后来成了整个项目的骨架 现在回头看那个年代的技术合作 总觉得带着点冒险的味道 但当时没人计较这些 大家都在埋头赶路 项目进度比预想的要快。八八年六月,第一门样炮在靶场打响。炮口初速933米每秒。团队分成几个阶段做了八轮测试。总共打了235发弹药。 他们改了炮架结构。重量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28: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2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5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