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岚峰3周前
我们应该如何纪念杨振宁先生? 2025年10月18日,伟大的物理学家、中国最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去世,享年103岁。杨振宁先生早已成为传奇,对物理学以及对我国的科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我邀请了四位专家朋友,向公众直播解读,缅怀杨振宁先生。#杨振宁 #物理 #科学 #理论物理 #知识前沿派对 四位专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王群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王一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廖玮博士,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徐来林博士。 直播讨论非常热烈,持续三个半小时,吸引了70多万网友。关于杨先生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其中得到解答。最重要的是,诸位专家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直抒胸臆,对许多问题给出了非常深入的个人见解,令人耳目一新。下面,我就来向大家简介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杨振宁先生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您跟杨振宁先生有没有亲身接触? …… 第二个问题是:杨振宁先生在科学上的贡献有哪些? …… 第三个问题是:杨先生在物理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 第四个问题是: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科教事业有什么样的帮助? …… 第五个问题是:杨振宁先生在九十年代有一个演讲《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面预测中国科技在二十一世纪会大爆发,大家怎么看? …… 第六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杨振宁先生对大型对撞机的反对意见? …… 第七个问题是:杨振宁先生有个建议,就是理论物理的黄金时代甚至白银时代都已经结束,建议年轻人去做应用物理,对此应该怎么看? …… 由此引到最后一个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哪些物理学前沿会有蓬勃发展? …… 最后,我说到这场直播的标题为什么叫作“宇称与规范,千里共同途”。宇称与规范是杨先生两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宇称不守恒与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即杨-米尔斯理论)。千里共同途是邓稼先给杨振宁的一封信上的话,2021年杨先生百岁诞辰时讲话中提到过: 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每当我想到这个故事,都不禁热泪盈眶。现在,杨振宁先生跟邓稼先先生确实可以再见了。他们和去年去世的李政道先生、周光召先生等人已经化作了星辰,照耀我们的前路。希望大家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为科学、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00:00 / 15: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1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写下了一封致翁帆女士的信,信件内容如下: 致帆:我归处,你前路 我的小帆: 当你读到这些字时,我已告别这颗我们共同眷恋的星球,去往物理公式无法抵达的永恒。 但你别难过,能与你共度二十余载晨昏,早已是上帝赐给我苍老灵魂最珍贵的礼物,这份幸运,足以抵过世间所有离别。 还记得1995年汕头初遇,你是青涩的接待学生;2004年重逢,你已是能与我共话人生的成熟女性。那些年在清华园“归根居”的日子,墙上的合影记录着我们的足迹,你煲的汤暖过无数个寒夜,我在洗手间借微光看报怕吵醒你的细碎时光,都成了我生命最后旅程里最亮的星。你总说我给了你纯净的世界,可你不知道,是你让我这个早已看清生命有限的老人,重新觉得三四十年后的未来仍与我有关,是你用青春为我的生命做了温柔的延长。 我始终骄傲于你的成长。看着你避开我的光环,一头扎进16世纪欧洲建筑的研究,从清华博士到译出《塞利奥论建筑》,在学界凭实力赢得尊重,我便知你早已筑就了伍尔夫所说的“自己的房间”。这份不依附的清醒与坚韧,比任何赞美都让我欣慰。就像我们共捐清华的心意,你对生活的通透选择,都印证着你从不是谁的附属,你就是独一无二的翁帆。 从前我便与你说,将来我不在了,赞成你再婚。这不是客套——年纪大的我懂得生命无常,希望你余生温暖有人伴;可年纪轻的我,又多希望你的世界里永远有我的痕迹。 但请你听我说,不必被任何标签或期待束缚,就像你曾陪我超越生命的大限,往后也请为自己好好生活,去看那些我来不及陪你看的风景。 物理学教会我宇宙有其规律,而你让我懂得,爱才是超越规律的奇迹。我曾仰观宇宙之大,如今俯身归于尘土,唯一的牵挂是你,唯一的安心也是你——因为我知道,你早已拥有了照亮前路的力量。 别念,向前走。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 103 岁,他有哪些贡献值得铭记?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科学巨匠,以“从清华园到世界舞台再回归故土”的生命轨迹,在现代物理学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1922 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他,7 岁随父迁居清华园,16 岁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合大学,23 岁赴美深造,最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迎来学术巅峰。2003 年,已届耄耋之年的杨振宁选择回到清华园定居,用“归根居”的院名诠释了“我的起点就是终点”的赤子情怀。 从 12 岁立志“拿诺贝尔奖”的童真誓言,到 35 岁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共同斩获诺奖;从规范场理论的奠基性工作被富兰克林学会比肩牛顿、爱因斯坦,到晚年坦言“帮助中国人克服不如人的心理”是最重要贡献——杨振宁的百年人生,始终在科学探索与家国情怀的双重维度上闪耀光芒。正如权威评价所言,他“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当这位“科学星光”归于永恒,我们不禁追问:在他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中,哪些贡献将跨越时空,成为照亮未来的不灭火种?
00:00 / 39: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8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5: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