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设备真龙头!捷佳伟创狂揽订单,市盈率竟只有9倍! #光伏赛道卷到“神仙打架”,但有家中国企业却靠卖“铲子”躺赢全场——它就是捷佳伟创!既能吃透当下技术红利,又提前锁死未来十年赛道,这家全球光伏设备的隐形霸主,藏着太多被低估的实力。 先看硬到发烫的业绩成绩单:2024年营收飙至188.87亿元,净利润27.64亿元,营收五年从40亿冲到近200亿,净利直接翻5倍。2025年上半年更猛,单季营收83.72亿元,净利润狂增49%达18.3亿,毛利率稳居高位,海外收入占比逼近25%,产品卖遍全球十多个国家。更颠覆的是,业绩暴增的同时市盈率还不到9倍,性价比直接拉满。 能有这底气,全靠“技术全栈王”的硬核实力。它是全球唯一能覆盖TOPCon、HJT、XBC、钙钛矿四大技术路线的设备商,等于把光伏行业的“未来门票”全攥在了手里。在当前主流的TOPCon赛道,核心设备市占率超50%,稳居行业第一梯队,仅晶科能源一家的采购占比就超70%,2024年双方合作订单直接突破100亿元。其管式TOPCon设备能把电池量产效率做到25.8%,支撑组件功率突破670W,直接把平准化度电成本压到1.32美分/千瓦时,这就是头部企业抢着合作的关键密码。 在HJT这条高潜力赛道,它的板式PECVD设备靠链式结构和大面积载板设计,轻松实现双面微晶工艺,助力HJT电池量产平均转化效率突破25%,良率稳定在98%以上,技术竞争力直接拉满[__LINK_ICON]。更狠的是在下一代钙钛矿技术上,捷佳伟创早已提前卡位:常州自建的1000㎡中试线,20多台核心设备全是自主研发,从涂布、蒸镀到激光划线全覆盖,单结电池效率突破26%,还率先实现GW级磁控溅射设备出货,2400mm幅宽完美适配大尺寸基板,海内外头部订单已经到手[__LINK_ICON]。 不止光伏基本盘够稳,它还在悄悄布局“第二增长曲线”。锂电领域的双面卷绕铜箔溅射镀膜设备,能稳定运行2万米不断膜、无褶皱,靠不破真空换卷技术直接帮客户降本增效;半导体领域拿下碳化硅整线订单,把光伏设备的技术优势成功复用到新赛道,形成“光伏+半导体+锂电”的三足鼎立格局[__LINK_ICON]。这种跨领域能力,在设备行业里堪称“六边形战士”。#捷佳伟创 #光伏设备 #电池设备 #三季报
00:00 / 3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特斯拉要求两年内全部替换中国零部件,强制“去中国化”的背后 2025年11月最新消息,“1-2年内替换全部中国部件”-特斯拉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消息一出,瞬间引爆全网热议。 一边是中国市场10月零售销量暴跌63.6%、创下近三年新低,一边是加速将电池订单转向韩国LG。 首先,分析这则消息对中国市场的影响,然后分析哪些公司有利好。这则重磅消息近期在汽车圈炸开了锅-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斯拉已要求供应商为美国产车型排除中国零部件,计划1-2年内完成全面替换。一边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巨大红利,一边是毅然切割的供应链调整,这番操作让无数网友直呼“看不懂”,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特斯拉这是要和中国市场“解绑”?但事实恰恰相反。特斯拉上海工厂仍是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中国市场更是稳居其全球第二大阵地,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放弃这块“蛋糕”。此次“去中化”仅针对美国本土生产车型,核心原因还是为了规避中美贸易战的关税波动风险,以及应对地缘政治带来的供应链不确定性 。这种“市场分区、供应链分离”的模式,本质上是跨国企业的折中选择。 但这番操作,真的能让特斯拉高枕无忧吗?恐怕未必。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优势,早已不是“低成本”那么简单-从电池、芯片到线束、紧固件,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生产效率和技术成熟度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就像宁德时代,为了应对关税壁垒,直接选择在墨西哥组装电芯再出口美国,既守住了客户,又规避了风险 。反观特斯拉,替换中国零件意味着要重新搭建供应链,不仅可能面临成本上涨、产能波动,还得接受产品稳定性的考验,这波“取舍”到底值不值,还得打个问号。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供应商早已不是“离了谁就活不了”。面对特斯拉的调整,浙江不少零部件企业选择“两地布局”:在墨西哥新建工厂满足北美市场需求,同时保留中国工厂服务本土及其他海外市场。2025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仍达3280亿美元,对欧洲、东南亚的出口增长完美弥补了美国市场的小幅下滑。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硬实力-我们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技术创新的核心阵地,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的优势,早已让全球离不开。 其实这场供应链重构,对中国产业未必是坏事。跨国车企的“去中化”,反而倒逼本土企业加快自主研发,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同时加速“走出去”布局全球。
00:00 / 08: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9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6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2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3
11月17日路透社电,在电动汽车迅速全球化的当下,中国汽车品牌正以强劲攻势在南美掀起一场产业版图重塑。从秘鲁到智利、乌拉圭再到阿根廷,中国新能源车的存在感正在急剧上升。 秘鲁汽车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当地新车销量为13.5万辆,其中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销量达7,256辆,同比增长44%,创下历史新高。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等中国品牌已在秘鲁开设十余家门店,特斯拉虽未落地,但中国车已形成压倒性铺市之势。利马以北由中企建设的尚凯港更成为关键节点,使跨太平洋航程缩短一半,从中国抵达的车辆正以每船800至1200辆的节奏持续流入,并通过秘鲁转运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国。 在智利,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达到29.6%;乌拉圭的中国车市占率亦翻倍至22%。比亚迪连续在乌拉圭、巴西、哥伦比亚等国蝉联电动车销量冠军。价格优势是中国车迅速扩张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乌拉圭,一辆国产电动车售价仅约19,000美元,明显低于欧美、日本品牌。 随着美国和欧洲贸易壁垒提高,中国厂商也在加速本地化。比亚迪与长城已在巴西启动生产,以避开正在恢复的电动车进口关税。业内预测,巴西和秘鲁将分别成为南美最大的生产与分销枢纽。 虽然充电设施不足、长途续航焦虑仍是挑战,但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24—2025年,拉美电动车渗透率将继续翻倍增长。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迁移中,中国品牌正成为南美新能源革命的最大推动力量。#金融 #财经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