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
#上热门 『成语“名落孙山”详解』 “名落孙山”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经典成语,用来形容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的情况。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有趣的典故,反映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文化以及人们巧妙的语言表达艺术。 一、成语基本信息 拼音:míng luò sūn shān 解释: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比喻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出处:宋代范公偁《过庭录》。 二、成语故事背景 宋朝时期,苏州有一位名叫孙山的才子,他性格幽默,善于说笑话,因此被乡邻称为“滑稽才子”。有一次,孙山和同乡的儿子一同前往京城参加举人考试(乡试)。考试结束后,放榜时孙山的名字出现在榜单的最后一名,勉强上榜,而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未能考中。 孙山先行回到家乡,同乡的父亲急切地询问自己儿子的考试结果。孙山不便直接说对方落榜,但又不能隐瞒,于是巧妙地吟了两句诗: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这里的“解元”原本指科举考试中的举人第一名,但孙山用“解名”泛指录取名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录取名单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您的儿子还在我的名字后面(即未上榜)。” 从此,人们就用“名落孙山”来比喻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的情况。 三、成语寓意与运用 1. 委婉表达的艺术 孙山在回答同乡时,没有直接说“你儿子没考上”,而是用诗句含蓄表达,既避免了尴尬,又传达了真实信息。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委婉表达”的智慧。 2. 鼓励面对失败 虽然“名落孙山”带有贬义,但现代也常用它来鼓励人不要因一次失败而气馁,如:“即使名落孙山,只要继续努力,终会金榜题名。” 3. 文学与历史运用 该成语在古典文学中多次出现,如清代黄小配《大马扁》:“若不幸名落孙山,那时更自难堪。” 梁实秋的散文也曾引用此典。 四、成语辨析 名落孙山 vs. 屡试不中 “名落孙山”强调某次考试未被录取,而“屡试不中”则指多次参加考试均未成功。 五、现代例句 1. “他平时成绩优异,没想到高考却名落孙山,令人意外。” 2. “这次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许多人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不仅是一个描述考试落榜的成语,更蕴含着中国古代的语言智慧和处世哲学。孙山的幽默与机智,让这个成语流传千年,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它提醒我们,面对失败时,既要坦然接受,也要学会用智慧的方式表达。 #国学经典#成语故事#名落孙山#睡前小故事🔥🔥🔥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62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2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