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电动车被扔垃圾! 1.根据《民法典》第942条,物业有义务采取合理措施保护业主财产安全,维护公共秩序。若物业拒绝提供监控,可能构成“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需承担相应责任(《民法典》第1198条)。 2.乱丢垃圾者侵犯了您对电动车的使用权和财产权,您有权要求其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如清洁费用或物品损坏)。 3. 固定证据,现场拍照/录像:记录垃圾放置情况、时间及电动车受损细节; 寻找目击者:询问邻居或附近商户是否看到可疑人员; 留存沟通记录:保存与物业交涉的录音、聊天记录或书面材料。 4. 向物业提交书面申请,明确要求调取监控。 5. 投诉至监管部门 住建局/房管局:投诉物业未履行管理职责(依据《物业管理条例》第48条)。 12345市民热线:反馈问题并要求督促物业处理。 消费者协会:若物业费包含安保服务,可投诉服务不达标。 6. 报警处理 拨打110或前往派出所报案,说明财产权益受损,要求警方协助调取监控。警方介入可能促使物业配合,且报案记录可作为后续诉讼证据。 5. 民事诉讼: 起诉物业:以“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为由,要求其赔偿损失(如清洁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起诉侵权人:若通过监控锁定责任人,可要求其赔偿并公开道歉。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165条(过错责任)、第1184条(财产损失赔偿)。 6. 自我保护措施 加装私人摄像头:对准电动车停放区域(确保不侵犯他人隐私)。 物理防护:使用防水座套、加锁或遮盖物,降低被破坏几率。 7.若损失较小,可优先通过投诉;若损失较大或持续发生,建议诉讼。 #法律咨询 #法律 #律师 #法律常识 #物业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
明年起,这些事千万别干了!新治安法重点速看! 注意了!明年1月1号起,管得更严了!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正式施行,哪些红线不能碰?哪些行为要受罚?重点都在这儿,赶紧收藏! (重点1 - 新增常见违法行为) 抢方向盘、高空抛物、乱飞无人机? 统统不行!这些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行为,现在明确纳入处罚范围! 考试作弊、当键盘侠攻击英烈、搞传销? 别侥幸,扰乱公共秩序一样要罚! 死缠烂打骚扰人、虐待老幼病残、泄露个人信息? 侵犯人身权利?新法盯得更紧,罚得更重! 冒名顶替、娱乐场所不登记、偷装偷拍? 妨害社会管理?小心被查! (重点2 - 养犬新规!)  养狗的朋友特别注意! 新法专门管这个: 违规养烈性犬。 先警告,不改或狗伤人了?罚款甚至拘留! 遛狗不拴绳、不戴嘴套,结果伤了人。直接罚!别再说“我家狗不咬人”! (重点3 - 严管未成年人违法 & 学生欺凌)  组织胁迫未成年人陪酒陪唱。 严打!新增处罚! 校园欺凌(打骂、侮辱、恐吓)。公安机关必须管!该罚就罚,该矫治就矫治! 情节恶劣或屡教不改的未成年违法者。以前可能不拘留?现在,该拘就拘! 学校不报告、不处理严重欺凌?也要追责! 新法2026年1月1日正式生效!规矩更细,管理更严,目标只有一个:让社会更安全、更有序!赶紧转发给家人朋友,了解新规,遵守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 #法律科普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3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6: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25
愚公1周前
#小程序推广计划 #公序良俗、社会公德、民法。太家好!今天又接着上一个视频继续为大家剖析。 二、社会公德 1. 精准定义: 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所共同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公民在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具备的品德。 2. 核心特征与适用层面: 道德规范基础性: 它是道德体系中最基础、最广泛的部分,而非高标准的道德要求。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 · 调整范围的广泛性: 主要调整非亲密关系的社会成员之间在公共领域的关系。 · 实施机制: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违反社会公德,通常会受到道德谴责,而非直接的法律制裁。但当某种社会公德被法律所吸收,违反它就会同时触犯法律(如随地吐痰可能违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3. 恰当的例子: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插队。 ·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损坏公共设施(如共享单车、公园长椅)。 在网络上发布侮辱性言论,进行人身攻击。 三、两者的关系与区别(精准辨析)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维度:公序良俗 社会公德 性质 法律原则(已法律化) 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基础部分) 功能 司法工具,用于裁判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 行为准则,用于引导公民的日常行为 约束力 国家强制力保障,违反则法律行为无效 主要靠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约束力较弱 范围 相对宏观和抽象,关注社会根本秩序和基本伦理 相对具体和微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关系 社会公德是“善良风俗”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来源。当一种社会公德被认为对整个社会共同体至关重要时,就可能通过立法或司法判例被上升为“公序良俗”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法律强制力。 总结: 公序良俗 是一个“法律容器”,它将社会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道德与秩序要求装入其中,并赋予其法律的强制力,是法律对道德的底线吸纳。 社会公德 是弥漫在社会中的道德空气,是公民行为的普遍准则,其大部分内容依靠自觉遵守,只有那些触及社会根基的部分才会被“公序良俗”这个法律容器所捕获。 谢谢聆听! 尚礼 2025年11月10日于厦门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条|解读: 第一编 总  则 第一章 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了本法的立法宗旨和依据,其核心内容可解读如下: 立法宗旨: 本法的首要目的是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通过规范刑事诉讼程序,确保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得到准确、公正的惩处。同时,明确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是刑事诉讼的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此外,条文还强调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以及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体现了刑事诉讼在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法律依据: 本条明确指出,本法的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明刑事诉讼法是宪法的具体化,其内容与宪法精神保持一致。 条文意义: 该条文确立了刑事诉讼法的根本任务,即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实体正义,既打击犯罪,又保障人权,为后续具体程序规则(如侦查、起诉、审判等)提供了总纲性指导。 法律依据: 本条明确刑事诉讼法是根据宪法制定,体现了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 #刑事诉讼法 #普法宣传 #法律普法 #抖来普法 #法律知识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9: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