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37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第22集 古诗文 《酬乐天咏老见示》 公元836年,也就是刘禹锡与白居易扬州分别后10年,65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任职东都洛阳,实际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台。此时,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已三年。此时,两人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眼疾,免不了同病相怜。对于老病,白居易虽然得通达,有时也不免感伤,写了《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表现了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这首答诗。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xiao)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面对衰老,刘禹锡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洒出满天的红霞。诗中写满对年迈的自己和朋友的安慰和勉励,余味悠长。 生活中,许多人四五十岁便自我设限、自认为已经老了,没有机会了,便选择躺平,陷入空虚迷茫。 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豁达,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皆证明年龄从不是奋斗的终点。人生任何阶段都能重新启程。只要我们心怀热忱,不惧岁月流逝,方能打破年龄桎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