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8
一、什么是“药物肝”? 任何药物,在常规治疗剂量下都可能引发肝脏损伤,我们称之为“药物性肝损伤”。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因此首当其冲。 二、发生机制与高风险人群 “药物肝”主要有两种机制: 1. 直接肝毒性: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肝细胞,通常与剂量相关。 2. 特异质反应:与患者自身代谢或免疫特质相关,难以预测,且可能非常严重。 高风险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过敏体质者、长期饮酒者、肥胖及慢性病患者(如肝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 三、警惕这些肝损伤信号 · 典型症状:乏力、纳差、恶心、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皮肤瘙痒。 · 关键指标: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KP/ALP)、胆红素显著升高。若出现“胆酶分离”或“黄疸伴转氨酶显著升高”,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就医。 四、常见致肝损伤药物 · 西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部分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 中药/保健品:何首乌、雷公藤、土三七等中草药,以及部分减肥药、美白丸、“无毒”保健品。中药并非绝对安全,滥用同样可导致严重肝损伤。 五、专家建议:如何预防与应对 1. 遵医嘱用药,不自行加量、延长疗程或混合用药。 2. 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肝毒性警示。 3. 定期监测肝功能,尤其在使用已知有肝毒性药物时。 4. 出现疑似症状或指标异常,立即停药并尽早就诊,同时携带用药记录咨询肝病专科医生。 总结: 药物治疗是为治病,而非“致病”。以最小风险获取最大疗效,是安全用药的核心原则。请谨记:谨慎用药,就是护肝! 如果您觉得以上内容有价值,请点赞转发,帮助更多人远离“药物肝”的风险。 #药物性肝损伤 #肝功能异常 #安全用药 #肝病科普 #健康守护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