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于苦难褶皱里,看见生命的韧性 《活着》:于苦难褶皱里,看见生命的韧性 读《活着》的那个夜晚,我数次合上书页,却又忍不住重新翻开。余华用近乎冷静的笔触,将福贵的一生铺展在眼前 —— 从家底殷实的富家子弟,到赌光家产的落魄汉;从与家珍相守的温情,到父母、妻儿、女婿、外孙接连离去的绝望。每一次失去,都像一把钝刀,在心上反复切割,可当看到福贵最后牵着老牛,在田埂上哼着旧曲时,我却在眼泪里,读懂了 “活着” 最厚重的意义。 福贵的苦难,是带着烟火气的真实。他曾荒唐过,赌输家产时的悔恨;他曾幸福过,抱着襁褓中的有庆时的欢喜;他更曾绝望过,看着家珍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的崩溃。余华没有刻意渲染悲伤,只是平静地记录:春生送来的药没能留住母亲,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致死,凤霞在生产时大出血离世…… 这些细碎又残忍的情节,像极了生活本身 —— 没有惊天动地的戏剧冲突,却有猝不及防的生离死别。 可最让我动容的,从不是苦难的沉重,而是福贵在苦难中不曾熄灭的生命韧性。父母走了,他牵着家珍和孩子继续过日子;有庆没了,他强忍着悲痛安慰凤霞;就连最后只剩下自己和老牛,他依然会在清晨牵着牛下地,在傍晚坐在田埂上,给老牛讲过去的事。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沉溺于失去的痛苦,只是默默地扛着生活的重量,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他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合上书时,窗外的月光格外柔和。我忽然想起老家的爷爷,他也曾经历过丧子之痛,却依然每天早起浇花、傍晚散步,会笑着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原来福贵从不是虚构的人物,他是千千万万个在苦难中坚守的普通人的缩影。《活着》从来不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对抗苦难的书,而是让我们明白:生活或许会给我们无数次重击,但只要还能呼吸,还能看见日出日落,就有继续走下去的意义。那些历经磨难依然选择好好活着的人,本身就是对生命最动人的诠释。#读书分享 #余华#活着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5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务虚笔记》(史铁生著):在命运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相 翻开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最先触碰到的不是连贯的剧情,而是一团缠绕的记忆与命运 —— 轮椅上的 “我”、画家 Z、诗人 L、医生 F…… 他们的人生轨迹在文字里交织,像一张细密的网,网住了苦难与爱、遗憾与坚守、迷失与觉醒。这部史铁生耗时四年写下的首部长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只有对 “人为何存在”“命运为何无常” 的温柔追问,却在字里行间藏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让我们在 “务虚” 的哲思里,慢慢读懂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最让我触动的,是史铁生对 “命运偶然性” 的细腻书写。书中的每个人,都因一次偶然的选择、一个意外的瞬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画家 Z 因童年时目睹母亲的 “背叛”,一生都在画布上寻找 “纯粹的爱”;诗人 L 因少年时的一场暗恋,将对 “永恒” 的渴望写进了每一句诗里;医生 F 因一次手术的失误,在愧疚与救赎中度过半生。这些 “偶然” 像命运抛出的石子,在他们的生命里激起层层涟漪,也让我们想起自己的人生 —— 或许是一次错过的班车,一次意外的相遇,一个脱口而出的决定,便悄悄改写了我们的方向。史铁生没有抱怨命运的无常,而是用温柔的笔触告诉我们:“命运的真相,或许就是无数个偶然的叠加,而我们能做的,是在这些偶然里,守住内心的光。” 这份对命运的接纳,没有丝毫消极,反而透着对生命的敬畏 —— 就像书中的 “我”,即便困在轮椅上,也从未放弃对 “意义” 的追寻,在文字里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 书中对 “爱与苦难” 的解读,更像一场灵魂的对话。史铁生笔下的爱,从来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在苦难中相互取暖的坚韧:画家 Z 与妻子在贫困与误解中相守,用画笔记录彼此的温柔;诗人 L 与恋人在离别与思念中坚持,用诗句传递心底的牵挂;医生 F 与患者在病痛与绝望中陪伴,用善意驱散生命的阴霾。这些爱,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在琐碎的日常里、在艰难的困境中,闪耀着最动人的光芒。史铁生写道:“苦难不是用来惩罚人的,而是用来让我们看清爱的模样。” 这句话像一道光,照进了我们对 “苦难” 的误解 —— 我们总以为苦难是命运的刁难,却忘了在苦难的褶皱里,藏着最真挚的情感、最坚韧的力量。#读书#务虚笔记史铁生
00:00 / 05: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病隙碎笔》(史铁生著):在苦难褶皱里,照见生命的光 翻开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病榻上的喃喃自语,却字字重千钧。这部写于轮椅与透析机旁的散文集,是史铁生用生命书写的哲思 —— 他在病痛的折磨中追问生死,在命运的绝境中探寻意义,那些关于苦难、信仰、爱与救赎的文字,像一束穿透黑暗的光,在绝望的土壤里,开出了最坚韧的花,让每个读者在感动中,重新审视生命的重量。 最让我动容的,是史铁生面对苦难的 “清醒与温柔”。二十岁便被命运夺走行走的权利,后来又患上尿毒症,每周三次透析的痛苦,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可他从未在文字里渲染仇恨与抱怨,反而以平和的笔触写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这份对苦难的接纳,不是麻木的妥协,而是历经挣扎后的通透 —— 他知道抱怨无法改变命运,便选择在病痛的间隙,用文字梳理思绪,用思考对抗绝望。书中那些细碎的片段:透析时的疼痛、深夜里的孤独、对母亲的思念,都被他写得克制而深情。他说:“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边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这份在绝境中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比任何励志宣言都更动人,让我们明白,苦难或许是命运的枷锁,却也能成为精神的铠甲。 书中对 “生死” 的追问,更像一场灵魂的洗礼。史铁生无数次在病榻上直面死亡,却从未畏惧,反而用理性的思考拆解生死的谜题。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份通透,不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 他知道生命的长度无法掌控,便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他知道死亡终将到来,便选择在活着的日子里,活得热烈而真诚。就像他在书中写的:“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这里的 “欲望”,不是贪婪的索取,而是对生命的眷恋,对美好的向往,对意义的追寻。这份对生死的坦然,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少了一份恐惧,多了一份从容;在面对失去时,少了一份执念,多了一份珍惜。 最珍贵的,是史铁生文字里的 “共情与救赎”。他在书中不仅写自己的苦难,更写芸芸众生的迷茫与挣扎。他关注残疾人的生存困境,也体谅普通人的生活压力;他理解他人的痛苦,也给予陌生人温柔的慰藉。#读书#病隙碎笔史铁生
00:00 / 05: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抑郁的力量》:于黑暗褶皱处,打捞生命的微光 《抑郁的力量》:于黑暗褶皱处,打捞生命的微光 翻开《抑郁的力量》时,指尖触到书页的瞬间,仿佛触到了曾笼罩我许久的阴云。那段被抑郁裹挟的日子里,世界是灰色的,吃饭、呼吸都成了沉重的负担,我以为自己会永远困在这片黑暗里。直到书中那句 “抑郁不是生命的敌人,而是提醒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信使” 映入眼帘,积压已久的情绪突然有了出口,眼泪无声地浸湿了书页。 作者没有将抑郁描绘成洪水猛兽,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拆解了抑郁背后的心理密码。他记录了无数个与抑郁共处的故事:有人因工作压力陷入低谷,却在暂停脚步后,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山野间的草木;有人在失去至亲后被绝望吞噬,却在整理旧物时,从亲人的字迹里找回了继续前行的勇气;还有人困在自我否定的怪圈里,直到学会与内心的声音对话,才明白抑郁不过是内心在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却真实得让人心疼 —— 因为每一个挣扎的瞬间,都像是在诉说曾经的自己。 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对 “抑郁力量” 的诠释。它不是说抑郁本身有多美好,而是告诉我们,在与抑郁对抗的过程中,我们会被迫放慢脚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看见那些被忙碌掩盖的需求。就像作者所说:“抑郁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自己的忽视,也照出生活本该有的模样。” 我想起那段日子里,我第一次认真观察窗外的晚霞,第一次静下心来读一本搁置已久的书,第一次对朋友说出 “我需要帮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成了照亮黑暗的微光 —— 原来抑郁带来的不只是痛苦,还有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拥抱生活的机会。 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字里行间,“抑郁的力量” 五个字仿佛有了温度。这本书没有给我快速治愈的魔法,却给了我与抑郁共处的勇气。它让我明白,抑郁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成长的契机。就像经历过风雨的草木会更加坚韧,穿过黑暗的我们,也会更懂得珍惜阳光,更懂得如何好好爱自己、好好生活。往后的日子,即便阴云偶尔再来,我也知道,只要心怀希望,总能在黑暗褶皱处,打捞起属于自己的生命微光。#读书分享 #抑郁的力量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