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以及对方素质的高低 个人素质是指个人在思想,行为,能力,心理等方面表现出的综合品质,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修养,能力和价值观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体现。 1,道德素质:诚信,正直,责任感,同理心,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等等。 重要性:决定着个人行为底线。 【例】:有人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欺骗他人,残害他人,只为满足自己的自私自利,情感关系中的表现,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pua对方,甚至推卸责任…… 2,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个人在社会,职业领域的竞争力和成就。 【例】: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能力,走向社会是否还具备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是否能顺应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3,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信心,适应能力,心理韧性等等。 重要性:帮助应对挫折,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个人成长。 【例】:生活中,工作中,情感关系中遇到困难,痛苦,是否还能积极乐观,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抱怨生活,抱怨社会,抱怨原生家庭。 4,身体素质:体力,耐力,健康习惯…… 重要性:是其他素质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影响工作,生活的效率,还有幸福感。 【例】:当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是否能主动改变身体现状,调整作息。 5,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审美能力,跨文化理解,语言表达。 重要性: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沟通层次,社会融入能力。 【例】:面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是否能站在客观角度,不带任何偏见的去接纳,去理解,而不是批判和辱骂。个人审美能力,不要崇拜畸形审美…… 6,社会素质: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共情能力等等。 重要性:影响人际关系格社会资源的获取。 【例】:是否能融入社会,在不抱怨社会的前提下,有跟社会相处的能力,与社会共情的能力。 7,自我管理能力:自律,时间管理,目标设定,反思能力,改进能力。 重要性:提升效率,有助个人目标得实现。 【例】:能不能做好自我约束,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总结:你是谁就会遇到谁。对方就是你的镜子。 #女性智慧 #个人素质 #女性成长
00:00 / 1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59
蓝瑶🎋4月前
#国学 1、“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核心思想源于 《礼记·中庸》 “慎独” 是《中庸》提出的重要修养方法,指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更要谨慎自律,坚守道德。 #正能量 2、“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卑以自牧” 出自 《周易·谦卦》的象辞:“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意思是君子以谦卑的态度来修养自身、管理自我。“含章可贞” 出自 《周易·坤卦》的六三爻辞:“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意思是蕴含才华而不显露,可以坚守正道;或跟随君王做事,即使不居功也能有好的结果。强调内敛、含蓄、守正的品德。 #知识分享 3、“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养天地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 核心思想(尤其是“浩然正气”)来源于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回答“何谓浩然之气?”时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强调培养一种盛大刚强、充塞天地的正直之气。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 和 “行光明磊落之事” 是对孟子“浩然正气”思想以及儒家理想人格(顶天立地、行事坦荡)的经典阐释和发挥,其语言风格和精神实质与孟子思想一脉相承。 #认知 4、“克己,慎独,守心,明性”: “克己”:核心概念源于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强调约束自己以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 “慎独”:如前所述,源于 《礼记·中庸》。 “守心”、”明性”:这两个词更侧重于宋明理学(心学)对心性修养的强调,但其思想根源仍在儒家经典(如《孟子》讲“尽心知性”,《中庸》讲“天命之谓性”)。它们概括了儒家修身养性中守护本心、明澈本性的要求。 #中医养生 5. “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这是对儒家 “恕道”(推己及人)的精彩阐释和逆向运用。 思想源于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对子贡的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及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要求别人的严格标准来要求自己(严于律己),用宽容自己的心态去宽容别人(宽以待人)。这是对“恕道”非常深刻和实用的发挥。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嘉佳1周前
《礼记·士相见礼》是《礼记》中的一篇,详细记载了周代士人之间相互拜访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交往的严谨性,也反映了儒家对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以下是该篇的主要内容概要: 一、相见前的准备 介绍与约定: 士人初次相见需通过中间人(如“介”)传达意向,双方约定时间、地点,体现尊重与诚意。 若对方为尊长,需由弟子或仆人先行递上名帖(“谒”),表明身份和来意。 礼物(挚): 士人相见必须携带礼物,如雉(野鸡)、雁等,象征忠信与礼节。 礼物需符合身份,冬季用雉,夏季用干雉(腒),以示顺应时令。 二、相见时的礼仪 迎客与辞让: 主人需在大门外迎接,再三辞让后请客人入内,体现谦逊。 主客行走时需“揖让而升”,即相互拱手谦让后登堂。 授受礼物: 客人献礼时,主人需谦辞,最终恭敬接受,并表示日后答谢。 礼物交接需双手奉上,姿态端庄,体现对彼此的尊重。 交谈与姿态: 双方交谈需“言忠信,行笃敬”,内容以道德学问为主,避免轻浮之言。 坐姿端正,目光谦和,举止需符合“君子威仪”。 三、相见后的礼节 辞别与送客: 客人告辞时,主人需挽留后再送行,送至大门外,躬身致礼。 若客人为尊长,主人需送至更远之处,如“送于大门外再拜”。 回访与答谢: 主人需在次日回访客人,并归还礼物(“还挚”),表示礼尚往来。 若对方为尊长,可不必还挚,但需以其他方式表达敬意。 四、特殊情况的礼仪 不同身份相见: 士见大夫、国君时,礼仪更为严格,需依身份调整礼物和行为规范。 庶人见士人,需以“鹜”(家鸭)为礼,体现阶级差异。 丧期与疾病: 若处于丧期,士人可免去相见礼,或从简处理。 若一方有疾,可委托他人代行礼节,但需说明原因。 五、礼仪的核心精神 敬与诚:礼仪的核心在于内心恭敬与真诚,而非流于形式。 尊卑有序:通过礼仪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强调长幼、尊卑之别。 礼尚往来:相互回访与答谢体现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现代意义 《士相见礼》虽为古礼,但其蕴含的尊重、诚信与谦逊等价值观,对现代人际交往仍具有借鉴意义。它提醒人们在社交中注重礼节修养,促进社会和谐。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无痕1周前
📣特别提醒后面文字摘自👍🌹黄希院士头条发布: 🌞这位智者是人类之福🍎 智者指聪明、有智慧的人,在不同语境下有特定含义,如古希腊的职业教师或现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现在的知名科学家。智者的核心在于智慧、洞察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道德修养 基本定义 智者源自“智慧”一词,指具有丰富知识、深刻洞察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良好品德的人,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本质强调智慧与道德的统一,而非单纯智力优势 核心特质 尊重与倾听:不打断他人,不急于答复,承认未知,体现谦逊与包容 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立场,避免偏见,在差异中寻求共鸣 洞察本质:超越表象,看到事物共性,如庄子所述“智者察同”,在变化中体悟不变之道 分析能力:通过信息能够分析事情的本质、实质,迅速采取正确应对措施 判断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后,做出正确判断,不仅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品德修养:具备仁德、宽容和持续学习能力,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 黄希院士是我们工作人员和他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在医学、健康领域不可多得的一位智者,其医学知识、健康知识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超越我们的想象,他对人类发现的所有疾病都可以做出基本判断,这是多么的智慧。 黄希院士一直不断的学习,时至至今。他不断学习生物学,营养学,西医学,中医学,药学,医疗器械,食品学,健康管理,甚至对巫术、祝由术做了调研,他明白了真相 更重要的是,黄希院士通过爱心公益赠送研发配方营养品给各种疾病人群,在二十多年的爱心公益和实践中找到了人体细胞需要的各种材料和营养,以及不同人体需要的各种材料剂量和营养剂量 在全球范围内,黄希院士是人体细胞材料提出的第一人,是第一个科研完善人体细胞材料和剂量的第一人,是提出“双君臣佐使理论”第一人,是找到安全提升人体产长寿因子HDL的第一人,是找到解决并能康复脑卒中后遗症方法第一人,是解决高血压的第一人,是解决冠心病的第一人,是解决糖尿病的第一人,是解决痛风的第一人,是解决慢性鼻炎第一人,是解决慢性咽炎的第一人,是解决慢性支气管炎第一人,是解决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第一人,是解决慢性结肠炎的第一人,是解决顽固性便秘的第一人,是解决乙肝的第一人,是解决骨质疏松症第一人,是解决老年痴呆第一人,是解决帕金森综合症第一人,是解决代谢综合症第一人,是解决人乳头瘤病毒(HPV)转阴的第一人……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7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5
懷樸廬1月前
仁义:人际关系的一体两面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仁义”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这两个概念不仅关乎个人道德修养,更是构建社会基本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周易·说卦传》将这种人际关系提升至天地之道的高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深刻揭示了人际关系一体两面的本质:仁属阴柔,是滋养人际关系的粘合剂;义属阳刚,规范着人际间的社会秩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从字源来看,“仁”字从人从二,直观体现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情境。当两个独立的个体相遇时,如何建立和谐的关系便成为首要问题。《说文解字》释为“仁,亲也”,徐铉注:“仁者兼爱,故从二。”孟子亦言“仁者爱人”。“仁”所倡导的“爱人”精神,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根本回应。它要求以真诚关怀对待他人。这种关怀如大地滋养万物,温和而持久,使人在交往中感受温暖与接纳,自然形成情感的联结,成为人际关系的天然粘合剂。 这种情感始于对亲人的自然之爱,进而推及他人,最终达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普遍和谐。具备仁德之人内心柔软、富于同情,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其行为自然流露温暖与包容。这种力量倾向于融合、凝聚与滋养,具有含蓄、内敛的特性,如同大地涵养万物,构成社会维系的情感基础。缺乏仁心的关怀,社会便将流于涣散。 与“仁”的柔性特质相对,“義”则发挥着规范作用。《说文解字》释“义”为“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说文注》称“从羊者,与善美同意”。“义”初指个人仪表、礼仪之美,强调行为举止的合宜。在社会交往中,仅凭情感联结不足维系秩序,还需要明确的界限与规则来保障人际间的秩序。"义"的引申之义,正是这种界限感的体现,它所体现的界限感要求人们恪守本分、各安其位。这种对秩序的追求如天道运行,清晰有序,为人际关系提供基本框架。 “义”的核心功能在于区分是非对错,界定身份、职责与本分,要求行为符合社会角色应遵循的道理,即儒家的所谓“三纲”。这种区分必然涉及到社会结构中客观存在的男女、长幼、上下、尊卑的差序格局。“义”强调恪守本分以维护整体稳定与效率,其实践带有刚毅、果决的强制性,正如义字从“我(古代一种兵器)”,取其杀伐果决之意象。它如同规矩尺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其符合公义的要求,是一种阳刚的、建构性的力量。 #儒家思想 #仁义 #人际关系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6: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