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故宫六百年沧桑 15世纪初的北京城,元大都的废墟上,明成祖朱棣正盯着一张蓝图。他刚下令迁都,要在北方门户建一座前所未有的工程。23万工匠、百万民夫被征调,14年里他们用砖木在72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堆砌出近万间房屋。三大殿的飞檐直指天空,设计者说这是要把人间的皇帝安在紫薇垣的星位上,让天下人都看见这里是世界的中心。 300年后的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冲进北京,紫禁城的金瓦在火光中噼啪作响。撤退的农民军点燃了宫室,太和殿的梁柱在浓烟中倒塌。但顺治帝的工匠们又站在了焦土上,他们没有推倒重来,而是用残存的基石一点点复原了旧日的轮廓。康熙年间,太和殿的廊柱未从九开间变成十一开间,因为再也找不到足够粗的楠木。乾隆时宁寿宫的砖雕上刻满了吉祥纹,交泰殿的宝匣里,传国玉玺静静躺着。这些改动让故宫的格局既保留了明朝的骨架,又添了清朝的筋肉。 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的枪声震落了宫檐的积雪。溥仪退位后仍住在内廷,外朝已归民国政府管理。1924年,冯玉祥的军队冲进神武门,把溥仪彻底赶了出去。京师善后委员会的人拿着账本,一箱箱清点文物。第二年双十节,故宫博物院的牌子挂在了午门前。开放那天,200万人涌进曾经禁足的宫门,孩子们指着金銮殿的龙椅问:“皇帝以前就坐这?” 1933年的冬天,北平的寒风里,一万多箱文物被仔细打包,分三路向南迁徙。他们穿过战火,越过长江,有的箱子落进水里又被捞起来晒干,有的卡车在山路翻车,文物却奇迹般没损坏。14年后,当他们重新聚在南京库房时,几乎没少一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保护文化遗产进行的大规模迁徙。 2002年,故宫的工匠们爬上太和殿的屋脊,开始了一场持续18年的大修。他们用传统工艺替换腐朽的梁柱,用数字技术记录每一块砖的位置。2025年的今天,故宫的开放区域超过了八成,文创店的雪糕印着脊兽图案,数字展厅里人们可以360度旋转看《千里江山图》。这里不再是禁地,而是每个人都能触摸的历史。 600年过去,故宫从皇帝的家变成了所有人的文化殿堂。他见过最辉煌的权力,也经历过最惨烈的战火,但最终他用砖木的坚韧,把文明的故事讲给了世界听。 #故宫#紫禁城#明朝#清朝 #故宫博物院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07
00:00 / 05: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1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