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是国家的象征、中国古代著名城门,北京特色景点,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汇点。燕王朱棣称帝,并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就是皇帝在外时的行都。天安门由蒯祥设计,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建造,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名为承天门。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北京最早的天安门。其形状与后来的天安门大致相仿,但其规模较小,只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朱漆金钉。明天顺元年(1457年),遭雷击毁于火。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承天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京烧掉北京城九门城楼,承天门上半部荡然无存,只剩下五个门洞。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决定定都北京后,立即着手对北京宫室进行修复。由于进京不久,清朝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于是,清朝除采用其他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下令在承天门原废墟上进行大规模改建,按明时承天门原貌重修城楼,匾额上刻有三种文字,按满语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匾额上“满、汉、蒙”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文改成楷书“天安门”三字,以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皇帝下令大规模修缮与扩建天安门,基本保持顺治时改建的形制。在天安门城楼基座周围增建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莲花宝瓶等图案。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故宫和天安门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额上只保留有汉文,匾额又从“满、汉”两种文字改为“汉文”一种文字。1912年后,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的门槛相继被拆除,中华门内的东西千步廊,东、西三座门以及两侧的宫墙,东、西公生门及其两侧的皇城墙,都被一一拆除,不仅开辟了天安门前的东西通道,使长安街成为贯通东西的干道。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8月9日至14日,为迎接开国大典,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北平市政部门对天安门城楼多年来积存的鸽粪、蒿草等污物进行清除,对破损的砖瓦、门窗等构件进行简单整修。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五一”前,天安门进行大规模修建。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6: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