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7: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6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水星 #未解之谜 #探索与发现 #今日分享 神秘的水星之谜:“使者号”的探索使命 在太阳系的行星家族中,水星是一颗充满谜团的“小个子”——它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仅约5800万公里,同时也是太阳系中第二小的行星。人类对它的认知,曾长期停留在碎片式的探测中,直到“使者号”探测器的计划启动,才为揭开其面纱带来了新希望。 一、过往探测:仅见“半张脸”的水星 早在1974年至1975年,美国就曾向水星发射“水手10号”太空船,但受限于技术,“水手10号”仅能“掠过”水星,只完成了对半个水星球体的探测,留下了大量未知。比如水星的全貌、外壳与核心组成、地理结构等关键信息,始终是未解之谜。 从“水手10号”传回的照片中,科学家仅确认了两点关键特征: - 水星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推测主要由金属铁构成。 - 其表面与月球相似,布满直径数公里的陨星坑,环境极端,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 二、“使者号”:为解谜而来的探测器 为填补认知空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于2004年发射专门的水星探测器——“使者号”,它的核心任务是从2009年4月起,绕水星运行一年,完成人类对水星的首次全面探测。 1. 耗资与设备:精打细算的“全能探测者” “使者号”探测行动耗资2.56亿美元,属于NASA的“发现者规划”(一系列耗资3亿美元以下的探测项目,1997年“火星探路者号”是该规划的首次成功实践)。它携带了7种科学仪器,针对性破解水星谜题: - 照相机:拍摄水星全貌,填补“水手10号”的探测空白。 - 磁力计:测量水星磁场的大小与方向,探究其“太阳系唯一全球体遍布磁场”的成因。 - 激光高度计:精准测量水星表面海拔高度,分析其地理结构。 此外,它还将收集水星外壳、核心组成的关键数据,帮助人类理解这颗“88天绕太阳一周”的行星,为何能成为科学家口中“太阳系探测百连环的最后一环”(引自探测行动主要科学家肖恩·所罗门)。 2. 极端挑战:11倍太阳强光下的“耐热考验” 水星的环境对探测器是严峻考验——其表面的太阳光强度约为地球的11倍,温度极高。为应对高温,“使者号”的设备均配备了隔热屏,所用材料与太空船船体隔热层一致,确保在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 @抖音创作小助手 @抖音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