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抛物,又有新规。 2025年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明确规定:高空抛物,无论是否造成实际损害,均构成违法。情节严重者,可被处以10至15日拘留,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早在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就已将高空抛物正式入刑。这意味着,哪怕行为人扔下的东西没有砸中人,只要行为本身具有危险性,就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一、立法变化:从“结果犯”到“行为犯” 1.从“看结果”到“看行为”的转变 2.危险即违法,高空抛物的危险性与其是否有损害后果无关。 3.律师提醒:别再有“没砸到人就没事”的侥幸心理 二、法律体系:治安处罚与刑事追责“双轨并行” 高空抛物治理已不再只是“谁砸了谁负责”,而是一个集治安处罚、刑事追责、民事赔偿于一体的法律体系。 1.治安处罚全面升级 新《治安管理处罚法》提高了对高空抛物的威慑力:最高可拘留15日,即使未造成实际损害。 2.刑事入罪门槛降低 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二:【高空抛物罪】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16至2018年,全国法院审结高空抛物坠物民事案件1200多起,受理刑事案件31起,其中超过50%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 3.物业企业也要“连带担责” 依据《民法典》第1254条等规定:物业服务企业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需承担一定责任; 行为人仍为主要民事责任承担者。 律师建议:如发现高空抛物行为,可以及时向物业和警方反映,并尽量保留现场影像。 三、构建“头顶上的安全网”:法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新规的出台释放出三大重要信号: 1.预防优于事后救济 AI搜索数据显示,我国高空抛物年投诉量庞大,但很多并未造成严重后果,也因此未被重视。如今,法律主动将违法门槛前移,就是要遏制“无后果侥幸心理”。 2.物业责任升级 新规倒逼小区物业升级安防措施,例如:加装摄像头、设置“防抛网”、建立“高空抛物黑名单”制度。 3.文明需要法治护航 高空抛物从来不是“小事”,它关乎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与道德底线。通过法律的引导与约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让法治守护“蓝天下的安全”。 声明:本文为孙广军律师基于现行法律条文分析并结合AI生成内容,仅作普法宣传参考。 #每天学点法律知识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高空抛物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76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