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惊扰的千年国宝:燕姬甗背后的政治密码 一块沾满泥土的青铜残片,静静地躺在山西省垣曲县的考古实验室里。当修复专家轻轻刷去它表面的绿锈,内壁显露出11个神秘铭文时,整个考古队都沸腾了——他们不知道,自己正揭开一桩被历史尘埃掩埋了2700年的政治联姻秘闻。 2020年初春,山西垣曲县英言乡的村民发现北白鹅村东的山坡上出现了可疑的盗洞。得到消息后考古队便火速进驻,展开了长达8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在清理9座墓葬后,一件破损严重的方形青铜器引起了注意。当这件器物被送入实验室后,修复专家们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器物严重变形,表面被硬结物和铜锈覆盖,专家们只好先采用显微镜观察和X光探伤来确定其内部的结构,再经历去锈和矫正器形以及补配等复杂的工序,最终复原出了这件高约60厘米的青铜重器,谁会想到,这件后来轰动整个考古界的燕姬甗,出土时竟是一堆残片!正是考古工作者的妙手回春,才让这件千年国宝重见了天日,欢迎大家点赞来致敬广大的文物守护者! 如今,这件燕姬甗静静矗立在山西博物院的展柜中,展现着春秋时期贵族的极致工艺:其上甑下鬲的结构有子母口精密套合,如同现代的模块化设计,甑底的33个“一”字形箅孔排列规整,蒸汽通道设计的非常科学。口沿处装饰的窃曲纹如龙蛇盘绕,腹部的波曲纹似江河奔涌,底部的重环纹显得庄重而典雅。 #文脉里的中国 #青铜器 #国宝 #历史 #考古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8
一分钟秒懂古代香炉形制:敦,鼎、鬲、甗! 敦式炉——饭盒的雅致变身 战国时期的"保温饭盒"竟然成为了后世香炉的灵感来源!这种名为"敦"的器物,上下扣合,圆鼓鼓的造型原本用于盛放食物。南宋时期的能工巧匠巧妙地在盖面上戳出几排透气孔,利用其深腹容纳炭火与香丸,制成了最早的"敦式炉"。 鬲式炉——古老的炊器新生 "鬲"是商周时期的炊粥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三只丰满下垂的"袋足",外形酷似并排的乳房。这些袋足增大了受热面积,让食物能更快煮熟,宋人崇尚古风,但对器物造型进行了改良:他们省去了鬲的双耳,将口沿微微外撇,并施以莹润的梅子青釉,从而创造了典雅秀丽的"鬲式炉"。 鼎式炉——礼器的庄严传承 鼎,作为商周时期的祭祀重器,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圆鼎有三柱足,方鼎有四柱足,有的还装饰着兽面纹,双耳高耸,气势恢宏。当鼎的造型被借鉴为香炉后,那双标志性的立耳依然保留,象征着其深厚的"礼器基因"! 甗式炉——蒸汽时代的雅致回响 甗,这个被称为"中国最早蒸锅"的器物,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到了商周时期更发展成为重要的青铜炊具。甗的构造充满智慧:整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底部带孔的甑,用来放置食物;下部是鬲或鼎,用来盛水。其中最精妙的是连接上下的铜箅,箅上的气孔让蒸汽可以自由流通。而古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古需求”,便让这种炊具摇身一变,成为了象征身份和地位的香炉! #香炉 #古代文化 #香文化 #文玩#古董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中国古代炊具主要分为八种:分别是灶、鼎、鬲、甑、釜、甗、鬶、斝。 jiǎ斝,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fǔ釜,表示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国学 #古代礼器#青铜器 dǐng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煮食器,材质以青铜或陶为主。除了作为食器,也有鼎是被用作承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甚至还有的被用作刑具。 zèng甑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为甗(音“演”)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 lì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用于烧煮加热。陶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至战国晚期,随着灶台的普及,逐渐被釜取代。鬲可以与甑配套构成甗,形成类似与蒸锅的炊具,鬲在下盛水,甑在上盛食物,通过加热鬲下部使水沸腾产生蒸汽将甑中的食物蒸熟。 guī鬶,中国新石器时期陶制炊事用具。将鬲的上半部加长并做并流,一侧加上把手就成了鬶。 yǎn甗在器形上可分为联体甗及分体甗,分体的甗由上面的甑和下面的鬲构成。 灶、炉灶、厨灶或灶头是一种固定的烹饪的设施,早期的灶多是粘土制灶的,用最原始的火来加热。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38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极刑录:秦朝镬烹执行全过程 青铜甗背后的秦代法治 你知道吗?一口青铜甗竟能揭开秦代法制建设的神秘面纱。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口沉静的青铜甗,走进那段严苛而有序的历史,探寻秦代法制的独特魅力。 咸阳宫广场上,一口高约4尺的青铜甗静立于垒砌的灶台之上,水汽缓缓蒸腾,这便是秦代“镬烹刑”的刑具。镬烹作为秦代刑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秦朝“以法治国”的治国理念紧密相连。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史料记载,秦代烹鼎具有统一的规格标准:高度通常在60-80厘米之间,直径约70-100厘米。1974年咸阳遗址出土的青铜甗铸造工艺精湛,甗壁厚度均匀,展示了当时青铜冶炼技术的高超水平。 刑场之上,配套设施完善齐备:青砖垒砌的灶台高度约95厘米,便于添柴烧火。据秦律记载,刑场建设需遵循特定规制,确保刑罚执行的规范性。行刑前场地布置程序严谨,专职吏员提前半日检查刑具、准备燃料。每次行刑需准备枣木、槐木等硬质木材约80公斤。人员配置分工明确,根据出土秦简记载,一次标准的行刑需要22名工作人员协同配合,包括主刑官、监斩官、刑吏、伙工等,不同岗位各司其职,确保刑罚依法执行。 行刑时,主刑官首先宣读判决文书,明确犯罪事实与法律依据,随后按照既定程序执行刑罚,整个过程严格遵循法规。商鞅变法时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刑法体系,镬烹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展现了秦代“以刑止刑”的法治理念,这种刑罚在维护秦代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特定作用。 随着历史发展,镬烹刑逐渐被更加文明的执行方式所取代。汉代在继承秦代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对刑法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体现了法治文明的进步。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秦代青铜甗不仅是古代器物制作的杰出代表,更是研究秦代法律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它让我们看到,法治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青铜甗的规整造型中,我们看到了秦代法制的严明与有序;从镬烹刑的演变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法治文明的进步与变迁。这口青铜甗不仅承载着具体的历史信息,更象征着秦代以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法治的道路上,应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死刑#酷刑 #刑罚#镬烹#法律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姜追梦1月前
武汉博物馆藏着一批、西周早期文物很抢眼 - 兽面纹铜甗: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铜甗,甑、鬲连体。如1972年灵台白草坡2号墓发掘出土的兽面纹铜甗,通高38厘米,口径23.2厘米,甑大口外侈,双直立耳微外撇,深直腹微下斜收,束腰,腹内底有活动箅子,鬲分裆,三柱足,足端略粗,双耳饰绹纹,颈部饰兽面纹三组,鬲裆外侧饰兽面纹,兽双目圆睁,巨口下吞柱足,其角似水牛角,角根宽大平展而角尖上翘,器表遍体布烟炱痕迹,体现出其曾被实际使用过 - 父乙铜鼎:西周早期的父乙铜鼎,口沿下常饰有一周由涡纹、鸟纹、龙纹所组成的纹体带。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父乙鼎,通高28.7厘米,口径24厘米,重6.88kg,鼎圆形,双立耳,三柱足,腹起六道扉棱,鼎身饰三组兽面纹,足饰蕉叶纹,器内壁刻“作父乙□”5字铭文,表示做器者为自己死去的父亲名“父乙”者做此祭器[而你提到的这件父乙铜鼎,器底有较厚的烟炱痕迹,器内铸有铭文“丁亥、王赐祖已秬、皀觯、赐彤弓、赐贝五朋,用作父乙尊彝,束举”,记录了受赏赐的情况以及作器缘由。 - 兽面纹方座铜簋:此类簋通常双耳为圆雕兽,下有垂珥,腹部饰两组兽面纹,并有一周爬行龙纹装饰,方座四壁饰简化兽面纹。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西周兽面纹双耳方座簋,通高25.9cm,口径19.7cm,两兽耳作立鸟状,鸟头上雕饰大兽头,簋腹饰兽面纹,圈足上饰一周夔龙纹,方座四角有小兽面装饰,方座四壁饰兽面纹,方座 - 兽面纹铜簋:其颈部、圈足均以一周兽面纹装饰,口沿正下方及双耳设有浮雕兽首。如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强国墓地七号墓出土的西周兽面纹簋,圆口微侈,敛颈,鼓腹较深,两兽耳有珥,高圈足,颈部及足部饰由折身回首夔龙纹及圆涡纹相间组成的纹饰带,腹部饰兽面纹,兽面两侧均有一夔龙装饰,通体无地纹,纹饰整体呈浮雕状 - 祖乙铜爵:根据你提供的信息,这件祖乙铜爵伞帽装饰卷云纹,鋬饰浮雕兽头。不过,目前公开资料中关于“祖乙铜爵”的具体信息较少,与之相关的有商“祖乙”铜斝,通高30.2厘米,口径18.6厘米,腹围65.5厘米,敞口,束颈,鼓腹,分档,三柱状实足,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菌状柱,上饰涡纹,腹的一侧有鋬,鋬上部形似牛首,颈上部饰凸弦纹两,鋬内腹壁有铭文“祖乙”,腹部饰双人纹两组。#博物馆 #文物 #制作过程 #文物 #快来围观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