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40
大澄子3月前
从MBTI到ADHD:我们为何渴望被“标签”定义? 关于MBTI与ADHD,这场越来越流行的标签化定义,你是否也曾有过和我一样的困惑? 当我们言必谈及“i人/e人”,当我们用ADHD的症状来复盘自己混乱的生活时,我们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其背后的成因、意义,以及我们该如何自处,又要如何才能体察得到呢? 如果你也对这样的标签,有着自己的不认同与迷惑,且怀有探究的欲望,欢迎和我一起,开始这场讨论。 在我自行思考后,我以为,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我们每个个体,要如何定义“正常”? “正常”与“不正常”,这道看似清晰的界线,影响着一切的关键。在今天的语境下,这些标签,在符号化的过程中又代表了什么? 我想,它代表了一种深刻的矛盾。 一方面,是个体的痛苦纠结。在社会发展的巨大挤压下,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挫败、压力与无力感。这种感受是真实的、沉重的。而一个标签,就像一个可以被我们紧紧抓住的、用来“转嫁”这些重负的出口。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喘息”。 从这个角度看,它无关乎对错,也无关乎那个定义本身是否科学。它只是每个个体,在面对“如何自洽”这门人生课题时,所找到的不同解法。如果一个人,就是无法很好地融入那套主流的、关于“成功”和“高效”的叙事,难道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吗? 但另一方面,将如此复杂的个体处境,“标签化”的处理方式,又似乎过于单一、固执和简单化了。它用一个标准化的名词,覆盖了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命经验。 然而,这又似乎是一种必然。 现代人在寻找的,是一个个可以安放自己的“圆”。那个想象中,能够完美覆盖所有人的、巨大的、普世的共性之圆,从来不曾存在,过去,它也是残缺的。 而现在,我们似乎能找到很多看起来很完美、很契合我们个人形状的“小圆”——MBTI的16个小圆,ADHD的那个小圆,高敏感的那个小圆…… 我们欣喜地跳进属于自己的那个圆里,在其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和安全感。但当我们安居于这一个个“小而多而满的圆”里时,我们离那个旧日的、更复杂的、充满了真实碰撞与矛盾的“完整”,似乎也愈去愈远。 长久的未来尚不可知,但此刻,这些小小的圆里,正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一波又一波的心事。 而关于“继续前进”的方向,我想借用加缪的一句话,作为我们共同的勉励,也作为这场思考的结尾吧: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MBTI #mbti人类图鉴 #ADHD #标签 #思考
00:00 / 19: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56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5: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