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素质越来越差,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师生间的“敬畏感”失衡,惩戒成了“禁区”。现在的学生对老师普遍缺乏应有的敬畏,而老师更是陷入“管不得”的困境——骂,怕伤了孩子自尊;管,怕引发家长不满;连指出问题、批评几句,都可能被家长找上门“讨说法”。没有了合理的约束底线,规则在孩子眼里成了“可有可无”,课堂自然难有秩序。 第二,“超前鸡娃”透支了学习热情,“难度加码”逼出了摆烂心态。社会大环境裹挟着家长,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鸡娃”,把学习变成了无休止的任务,早早耗尽了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厌学情绪从小就扎了根。偏偏现在的教学内容难度还在提升,本就没了学习动力的孩子,面对越来越难的知识,干脆选择“躺平摆烂”——反正学不会,不如趴着不动。 第三,“无底线宠爱”养出了“温室花朵”,家长的纵容惯出了一身毛病。太多家长把孩子捧在手心,舍不得让他受一点委屈:孩子昨晚没睡好,就替他请假不上学;写字慢,就帮他少写作业;甚至孩子一句“不想去”,就轻易答应缺课。这种无原则的妥协,让孩子没了规则意识,没了抗挫能力,更没了责任感。那句“问题少年多是家长惯出来的”,话虽刺耳,却是扎心的事实——孩子的每一个小毛病,背后都是家长一次次“不忍心”的纵容。 第四,学校德育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态度也有所改变。# 回想我们上学的年代,从小学到高中,每科老师都是“德育的践行者”。课堂上,知识点之外总穿插着做人的道理;生活里,老师把学生放在首位,就像我初中时那位老师,自家孩子住院都顾不上,满心满眼都是学生的学业与品行,那份“把学生当自家娃”的责任心,是刻在日常里的。 再看如今,情况却大不相同。学校德育渐渐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态度也悄然改变。他们被各类考核、繁杂事务牵绊,很难再像从前那样全身心投入,更难抽出精力细致地引导学生品德成长。过去那份“为了学生不计个人得失”的热忱与专注,和现在的状态比起来,实在让人忍不住感慨:真的没法比。#每日分享 #教育 #你怎么看 #上热门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5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2
00:00 / 07: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6: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3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7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