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海战-海军阵型的成与败 从海军阵型角度分析中日甲午海战的成与败 1894 年 9 月 17 日,黄海大东沟,中日两支蒸汽铁甲舰队的碰撞,揭开了近代东亚海权博弈最惨烈的一页。当北洋舰队以横队“雁行阵”迎战日本联合舰队的单纵阵时,一场关于海军阵型的终极博弈拉开序幕。 一:中日阵型特点 北洋水师阵型:夹缝雁行阵,顾名思义,舰队阵型类似大雁飞行时的“V”字形,能提供较广的火力覆盖但纵深不足且指挥复杂。 日本联合舰队阵型:单纵阵,所有舰船沿同一方向依次排列,首舰领航,后续舰艇依次跟随,形成一条直线。适用于火力强大的舰队,以最大限度利用侧舷火力。 二:横队与纵队的致命差距 军舰的主炮,一般都分装在舰艏及舰艉,而两舷装的都是口径较小因而射程亦较短的副炮。副炮的主要用途是保护本舰,对付敌方的快速鱼雷舰艇。取纵队作战,敌舰队位于我舰队的一侧,舰艏舰艉全部主炮都能用来攻击敌舰,到双方距离缩短时,敌之侧的副炮,亦可加入射击。如用横队应战,则只有一半的主炮可以用来射击敌舰,舰队的火力,减弱一半,所以现代海军编队基本都以纵队为主。 三:T 字阵位的死亡游戏 当北洋舰队横队展开时,仅有舰艏主炮能指向敌舰,而日军纵队所有主炮、副炮均能侧舷齐射。以日军旗舰“吉野”为例,其单侧 8 门 152 毫米速射炮每分钟倾泻 10 发炮弹,形成密集火力;而清军“定远”舰 305 毫米巨炮每 5 分钟才能发射一发黑火药炮弹,且半数主炮因阵型限制无法开火。更致命是,横队两翼的“超勇”“扬威”等弱舰完全暴露,被日军第一游击队以 15 节高速切入侧翼,在交叉火力中化作燃烧的废铁。#历史 #海军阵型 #军事科普 四:指挥瘫痪,阵型背后的体系崩塌 纵队战术的精髓在于旗舰引领机动。日军“松岛”号领航纵队,全舰队如臂使指;而北洋舰队转向需靠旗语逐舰传递,一次 90 度转向耗时长达 20 分钟。当日军以纵队实施“动态包围”时,清军仍以 1866 年利萨海战的横队撞击战术,甚至将航速仅 8 节的老舰“超勇”置于阵型两翼,成为日军速射炮的活靶。 五:血色启示 此战暴露的不仅是装备代差,更是战术思想的世纪断层。这场国运之战的结局在战斗一开始的阵型博弈中已然注定:一支困在旧时代的舰队,终将被新战术的浪潮吞没。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
00:00 / 05: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86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30
中日甲午海战发生于1894年,是一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 甲午海战包括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等战役。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邓世昌英勇殉国,在威海卫之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大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海战的失败原因包括清王朝的盲目自大、缺乏警惕和预见性、朝廷大员们的内部争斗、汉奸官员们的出卖以及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不足等。此外,北洋水师在武器装备、战术运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甲午海战对中国和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来说,加深了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戊戌变法由此开始酝酿。对日本来说,中国的巨额赔款和殖民地的财富被用来扩军备战,发展钢铁、通讯等基础产业,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军国主义恶性膨胀,军部地位上升,开始左右政治,为日本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种子。#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缅怀先烈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4
00:00 / 27: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3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