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要求两年内全部替换中国零部件,强制“去中国化”的背后 2025年11月最新消息,“1-2年内替换全部中国部件”-特斯拉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消息一出,瞬间引爆全网热议。 一边是中国市场10月零售销量暴跌63.6%、创下近三年新低,一边是加速将电池订单转向韩国LG。 首先,分析这则消息对中国市场的影响,然后分析哪些公司有利好。这则重磅消息近期在汽车圈炸开了锅-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斯拉已要求供应商为美国产车型排除中国零部件,计划1-2年内完成全面替换。一边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巨大红利,一边是毅然切割的供应链调整,这番操作让无数网友直呼“看不懂”,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特斯拉这是要和中国市场“解绑”?但事实恰恰相反。特斯拉上海工厂仍是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中国市场更是稳居其全球第二大阵地,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放弃这块“蛋糕”。此次“去中化”仅针对美国本土生产车型,核心原因还是为了规避中美贸易战的关税波动风险,以及应对地缘政治带来的供应链不确定性 。这种“市场分区、供应链分离”的模式,本质上是跨国企业的折中选择。 但这番操作,真的能让特斯拉高枕无忧吗?恐怕未必。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优势,早已不是“低成本”那么简单-从电池、芯片到线束、紧固件,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生产效率和技术成熟度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就像宁德时代,为了应对关税壁垒,直接选择在墨西哥组装电芯再出口美国,既守住了客户,又规避了风险 。反观特斯拉,替换中国零件意味着要重新搭建供应链,不仅可能面临成本上涨、产能波动,还得接受产品稳定性的考验,这波“取舍”到底值不值,还得打个问号。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供应商早已不是“离了谁就活不了”。面对特斯拉的调整,浙江不少零部件企业选择“两地布局”:在墨西哥新建工厂满足北美市场需求,同时保留中国工厂服务本土及其他海外市场。2025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仍达3280亿美元,对欧洲、东南亚的出口增长完美弥补了美国市场的小幅下滑。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硬实力-我们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技术创新的核心阵地,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的优势,早已让全球离不开。 其实这场供应链重构,对中国产业未必是坏事。跨国车企的“去中化”,反而倒逼本土企业加快自主研发,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同时加速“走出去”布局全球。
00:00 / 08: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2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4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81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84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