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05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8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
立德树人:新时代的外语教育 还在认为学外语只是为了和外国人聊天吗?由尚新教授和张彩迪博士撰写的论文《“立德树人”理念下的语言观转变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告诉你,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可远不止于此!它正肩负着一项更重要的使命——立德树人,即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论文指出,外语教育首先必须完成一次核心观念的转变:从根深蒂固的 “语言工具论” 转向更具深度的 “语言世界观”。“语言工具论” 把语言看作纯粹交流工具,教学侧重“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这虽然提升了应用能力,但也导致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得“立德树人”目标难以落实。“语言世界观” 则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载体。例如,汉语叙事常遵循时间逻辑,而英语依赖语法形态;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乃至社论都烙印着民族文化价值观。 论文的核心论点是: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并非要否定语言的“工具性”,但关键在于要为“工具”注入“灵魂”,即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洞察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与价值观念。 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五大转型路径:第一,教师素养转型。教师自身要理解“语言世界观”,成为学生价值塑造的引路人。第二,培养模式转型。从“外语+专业”升级为 “专业外语+思政+人文素养”的综合型“全人教育”。第三,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并重的课程群,既要学西方文化,也要筑牢国学根基。第四,教材内容甄选。开发使用将国学经典、思政内容与外语相结合的教材,帮助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第五,教育体系一体化。推动大、中、小学外语教育贯通衔接,确保“立德树人”贯穿始终。 总而言之,这篇论文清晰地描绘了中国外语教育未来的转型蓝图:它不再是培养只会说外语的“工具人”,而是要塑造精通外语、心系家国、胸怀世界的“完整的人”。 本文发表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5年第4期上。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wtDrjTOArNGCQGaGsyuDQ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