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初二物理考点速递: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 近日,第十五届全运会正在广东、香港、澳门如火如荼地举行,足球等项目的激烈比拼,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最生动的体现。要准确分析这些赛场现象,我们首先得夯实本章的核心定义与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惯性:物体这种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不是力。因此,所有“受到惯性”、“惯性力”、“惯性作用”的说法都是错误表述,正确表述应该是“由于惯性”或“因为具有惯性”。) 针对这类题的解题三步法如下 1.判受力:明确研究对象(如球、运动员)在题目描述瞬间的受力情况。 关键:物体若已离开施力物体(如脚踢出的球、掷出的铅球),则不再受“推力”、“抛力”。 2.辨状态: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匀速、变速)是否改变。 关键:速度大小或方向任一改变,都叫“运动状态改变”,此时物体一定受到非平衡力。 3.审表述:揪出关于“惯性”的错误表述,特别是将惯性当作“力”的选项。 搞定这类题目的法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自己“身临其境”! 把题目想象成比赛画面,再结合视频例题的思路,理解起来会特别轻松,效果翻倍哦! (视频选自简单一百初二物理同步基础课程 第八章 运动与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初二物理 #全运会 #牛顿第一定律 #简单一百 #简单一百学习机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9: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1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7: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普朗克定律对人类的影响 普朗克定律的定义 普朗克定律,全称为马克斯·普朗克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主要用于描述黑体在不同温度下辐射能量的分布情况1。这一定律不仅揭示了微观世界中能量量子化的现象,而且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朗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普朗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 E = h\nu ] 其中,( E ) 表示能量,( h ) 为普朗克常数,( \nu ) 为频率4。这一公式表明,一个量子系统的能量只能取离散的值,即能量是量子化的。 普朗克定律的物理意义 普朗克定律的提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它为解决经典统计物理学在研究黑体辐射时遇到的困难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来说,经典物理学中的能量均分定理导出的瑞利-金斯公式在短波方面得出的结论与黑体辐射光谱实验结果相违背,而维恩公式则仅适用于黑体辐射光谱能量分布的短波部分。普朗克通过引入能量量子化的假设,成功地推导出了一个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的公式,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4。 普朗克定律的历史背景 普朗克定律是在19世纪末提出的,当时经典统计物理学在研究黑体辐射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瑞利-金斯公式和维恩公式都无法完全解释黑体辐射的光谱分布。普朗克通过假设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最终成功推导出了普朗克公式4。 普朗克定律的提出过程 普朗克在研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假定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计算的结果才能和试验结果是相符。基于这一假设,他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并推导出了普朗克公式4。 普朗克定律的应用领域 普朗克定律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光学领域,普朗克定律可以用来解释光的吸收、发射和散射等现象;在化学领域,普朗克定律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量等5。 普朗克定律在光学中的应用 在光学领域,普朗克定律可以用来解释光的吸收、发射和散射等现象。例如,在红外成像技术中,红外辐射正是由物体的热状态产生的,普朗克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这种辐射现象1。 普朗克定律在化学中的应用 在化学领域,普朗克定律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量等。通过分析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光谱特性,可以深入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5。 普朗克定律的意义和影响 普朗克定律的提出,不仅解决了经典物理学在研究黑体辐射时遇到的困难,而且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普朗克定律的提出,
00:00 / 05: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8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jks5月前
光速被定义为299792458米/秒,而不是取整为300000000米/秒,这一选择背后有多个科学与历史原因,这些原因涉及物理学、度量衡演变以及科学精确度的需要。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光速的定义与米和秒的定义密切相关。根据国际单位制(SI),米的定义是基于光速的精确值:1米等于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这种定义确保了米的长度与光速的精确值保持一致,从而避免了重新定义米时可能引发的混乱。例如,如果将光速简单地设定为300000000米/秒,那么米的长度将减少约0.07%,这会对科研和高精度领域产生不利影响。 光速的精确值是通过大量实验测量得到的,而非随意选择。科学家们通过高精度的实验,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激光干涉法等,反复测量了光速的值,并最终确定了299792458米/秒这一数值。这些测量结果表明,光速的值非常接近于299792458米/秒,且具有极高的精度。 光速的定义也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密切相关,例如麦克斯韦方程和相对论。光速是电磁波传播速度的极限值,是自然界中所有物体运动速度的上限。在狭义相对论中,光速不变原理是核心内容之一,它表明光速在所有参考系中都是恒定的,不受光源或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影响。因此,光速的定义不仅需要精确,还需要符合物理定律的要求。 另外,度量衡的演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米的定义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最初的“档案米”到氪86同位素灯,再到铯133原子钟。每一次定义的改变都旨在提高测量的精度。最终,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将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这一定义不仅精确,而且便于复现,确保了全球范围内长度单位的统一。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7: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8: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基础科学和非基础科学的有什么区别? 基础科学和非基础科学,到底有什么区别? 先说定义。 基础科学,也叫“纯科学”,它的目标只有一个:探索自然规律,回答‘为什么’。典型的学科有:数学、物理学、理论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他们研究的都是物质最基本的构成是什么?大脑如何产生意识等等。不追求立刻变现,也不解决具体问题,只为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而非基础科学,我们通常称为应用科学或工程技术,它的目标很明确:解决实际问题,回答‘怎么做’。 典型的领域有:机械工程、临床医学、软件开发、建筑技术等。它直接服务于产业、医疗、国防、生活。比如:怎么开发一种抗癌药?怎么让5G信号更快更稳? 举个例子: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没人知道这玩意儿能干啥。 那是纯粹的思维突破——解释时空的本质。 但一百年后,GPS卫星必须根据相对论修正时间误差,否则每天偏差约10公里。 我们国家的北斗系统就是采用类似技术实现高精度定位。没有这个理论你就实现不了 再比如,上世纪科学家研究量子力学,只是为了搞懂原子怎么运作。 今天呢?半导体、激光、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全建立在量子理论之上。 这就是基础科学的威力——它不直接产出产品,但它是所有技术的“地基”。 我喜欢用数据说话: 据统计,从20世纪以来,超过70%的重大技术突破,其理论源头来自基础科学研究。 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约60%授予的是纯理论发现,而非应用成果。 反观非基础科学,它快、准、狠。 比如疫情期间,中国1个月完成核酸检测工具研发, 但它依赖什么?依赖对病毒基因组的理解,而基因测序的原理,来自分子生物学这一基础学科。 打个比方: 基础科学就像是挖井的人——十年磨一剑,默默向下,直到挖出水; 非基础科学是送水的人——把水装进桶,运到千家万户。 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只看到“送水”的功劳,却忘了“挖井”的价值。 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愿意投资建厂,但不愿长期支持一个研究所; 最后总结一下: 基础科学:问“为什么”,周期长、风险高、短期无回报,但决定文明高度; 非基础科学:问“怎么做”,见效快、应用广,但依赖前者提供理论支撑。 两者不是对立,而是上下游关系。 没有基础科学,应用就是无源之水; 没有应用科学,基础就难以惠及大众。 #基础科学 #诺贝尔奖 #知识分享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5: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2
00:00 / 08: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