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视角下的同一个家里的“乖小孩”和“叛逆娃”是怎么回事? #涨知识 #心理学 #万万没想到 #家庭教育 🌱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而有时,这个孩子就住在自己家里。 我观察过二孩家庭会出现的一种奇特景象:一个孩子懂事听话,成绩优异,事事贴合父母期待;另一个却叛逆反抗,处处作对。 外人常感叹:“同个爹妈养,差别咋这么大”;父母也不解:“同样的教育,怎么两个孩子差距这么大?” 其实并非孩子天生性格迥异,而是家庭系统中一场无声的互动与平衡。虽是同一个家,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不同的父母。 孩子对父母的情绪信号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感知,这种感知不是刻意的,而是人类的生存本能。父母不曾明说的评价、皱眉里的不满、语气中微妙的变化,甚至不经意间的选择,都在无声传递着期望,并被孩子捕捉,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 当一个孩子偶然的懂事行为得到父母的正向反馈——可能是一句夸奖、一个温柔的眼神,或是一次优先选择的机会,他会敏锐捕捉到这种“被认可”的信号。为了持续获得这份安全感,孩子会不断强化“乖巧”的行为模式,逐渐成为家庭中“被偏爱的那一个”。 比如,当父母说“你看姐姐多认真”,弟弟接收到的是父母对姐姐的表扬,也可能是“我不如姐姐”、“我必须像姐姐一样”的压力。或者倒回来,父母夸的是弟弟,姐姐感受到了自己“不够好”.... 这些信号日积月累,都会慢慢塑造了孩子眼中的自我:被期待“懂事”的孩子,学会用优秀换取爱;被暗示“不够好”的孩子,用叛逆捍卫最后的自主权。 更微妙的是家庭系统的自我强化。当父母不断对比——“乖小孩”的“好”,需要“叛逆娃”的“不好”来凸显;父母对一方的正强化,必然伴随着对另一方的隐性否定。两个孩子在这种对比与反馈中,不自觉地扮演着家庭分配给他们的“角色”。 这本质上是家庭系统的平衡机制,两个孩子自然地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承担过高的期望,一个承受过多的否定——维持着一种扭曲的平衡。 而大家都困在了这个循环里:父母越是焦虑地纠正“问题孩子”,越强化了问题存在的必要性。“乖小孩”可能活在“不能出错”的焦虑里,生怕一旦不够好就失去认可;“叛逆娃”则可能认定自己“永远不够好”,可能早早放弃了迎合期待。直到这个家庭最终有一个彻底沦为家庭中的“问题代表”。 打破这种循环的关键,是父母得看得到家庭系统中的隐形互动。放下所谓的“标准”和对比,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