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以下是其主要演变历程 : • 清末至民国时期: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传入,传统服装开始变革。男子服装除长袍马褂外,西装逐渐流行,中山装也在辛亥革命后成为经典男装。女子服装方面,旗袍由满族旗装改良而来,在20世纪20-40年代极为盛行,款式不断创新,融合了中西元素。 • 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受中苏关系影响,列宁装流行,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女性的革命热情。同时,苏联风格的布拉吉也受到年轻女性的喜爱。男性则多穿中山装、军装,颜色以蓝、灰、黑为主。 • 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时期处于特殊历史阶段,服装风格趋于单调、朴素。军装成为时尚,绿军装、解放鞋、武装带是典型的着装搭配,体现了当时的革命审美和集体主义精神。此外,“的确良”面料的服装也开始出现,因其挺括、耐穿且易洗而受到欢迎。 • 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服装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喇叭裤、牛仔裤、蝙蝠衫等时尚元素流行,西装套裙也成为职业女性的首选。90年代,随着外企增多和港台文化的影响,牛仔休闲装、职业套装等风格多样的服装更加普及,人们的着装逐渐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 21世纪以来: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时尚潮流迅速传入中国,快时尚品牌兴起,韩流、日系等穿搭风格受到年轻人喜爱。近年来,国潮复兴,唐装、汉服、旗袍等传统服饰逐渐从特殊场合走向日常生活,新中式服装也备受青睐,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个性化穿搭的追求。 #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发展演变历程 #传统服装 #传统服装行业 #服装发展史 #服装史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1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簪福气1周前
书籍分享| 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 📖 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从明代、清代、民国 详细梳理了汉族民间服饰的演变历程: ⌛️ 从明代端庄典雅,到清代华丽繁复 再到民国中西合璧,每一步转变都清晰可见 如明代男子常服多直身大袖,女子多裙服 到了清代,男子长袍马褂成为主流 女子服饰也更注重细节和装饰 👗 服饰不仅仅是文化,更是社会的缩影 书中还通过分析服饰的变化 深入探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迁因素 🧣比如清代随着工商业的繁荣 民间服饰材质和款式更丰富多样 这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而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 服饰风格也融入新元素,发生巨大变化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开放和变革 ✍🏻 作者是服饰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 但书中内容却并非高深莫测 而以通俗易懂 + 专业视角深入浅出 将复杂的服饰文化历史变迁娓娓道来 即使对服饰文化不了解也能读懂! 📝 书中配有大量精美图片 包括服饰实物、工笔画、老照片、古籍插画等 生动展现了不同时期服饰的风貌 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中华服饰的变化和美感 📓 另外装帧设计也别具匠心 用了两个相反的硬壳布封底函套组合而成 一本中文版,244页,27.6万字 一本英文版,345页,38.8万单词 均采用了异形硬书封 + 布面书脊设计 文字:吾从周书店 #书籍装帧  #艺术书展  #视觉设计  #我的日常
00:00 / 05: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成都街头涌现的“奇装异服”群体,是当下社会文化多元与个体意识觉醒的生动写照,主要折射出以下社会现象: 首先,这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个性表达与自我认同的强烈需求。在物质丰裕的背景下,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审美,而是通过服饰、妆发等外显方式构建独特身份标签。从汉服复兴到亚文化混搭,这些看似“怪异”的装扮实则是他们探索自我、寻求圈层认同的视觉宣言。 其次,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的包容性正持续强化。这种包容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对街头文化的鼓励,更深入城市基因——茶馆与潮牌共生,传统与先锋并存。当奇装异服不再引发侧目,恰恰印证了城市文明从“求同”到“存异”的进步。 再者,社交媒体与网红经济加速了审美多元化。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使小众风格快速破圈,成都的“网红城市”属性更吸引年轻人来此进行形象实践,形成独特的街头风景线。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表象背后也暗含消费社会的逻辑。个性化装扮往往与特定消费行为绑定,在反叛主流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新的商业符号。 总体而言,这种现象折射出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从集体认同到个体价值,从单一审美到多元共生。只要在法律与公序良俗范围内,这种充满生命力的自我表达,正是社会走向成熟与自信的体现。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