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6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木兰:穿越千年的高洁之魂 在那遥远的古云梦泽,当屈原以笔为舟,泛游于心灵的江河,他轻吟出“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于是,木兰,这一蕴含了无尽诗意与哲思的植物,便穿越时空的长廊,静静地绽放于后世的心田。木兰,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是自然与文化的桥梁,是坚韧与高洁的化身,是那些在历史风尘中依旧熠熠生辉的篇章。 木兰,属于木兰科木兰属,这一科属的植物,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人间洒下的香氛使者,它们以独有的香气,温柔地抚慰着每一个疲惫的灵魂。木兰,或乔木挺拔,或灌木低回,树皮或光滑如镜,映照岁月静好;或粗糙深沟,记录风雨沧桑。其叶,或膜质轻盈,或厚纸沉稳,互生于枝头,全缘而稀先端浅裂,如同生命的密码,诉说着生长的故事。而当春回大地,木兰则以花为笔,绘就一幅幅绚烂的画卷。那花,大而美丽,芳香袭人,雌蕊先熟,静待甲壳虫的轻吻,完成生命的传承。单生于枝顶,或偶有二三朵并肩,两性之花,寓意着和谐与共生。聚合果熟时,形态各异,长圆状圆柱、卵状圆柱或长圆状卵圆形,皆是自然赋予的馈赠,满载着生命的奇迹。 这里,我们想到人世间的情爱,就像冯知明《云梦泽》海外书名《生命中的他乡》里,李如寄和梁一真这样一对可爱的人儿,一个为德国后裔,一个是彼国女儿,但她们却能相生相伴,心心相印,那份情爱,绽放出生命在他乡之美。 云梦泽的木兰之美,不仅限于其形其色,更在于其内在的价值。其花,蕴含芳香油,这油,是时间的精华,是大地的呼吸,被巧妙地提取,化作香精、浸膏,融入香水、化妆品之中,让人们在日常的琐碎中,也能感受到一丝来自远古的清雅。云梦泽的木兰,更是园林绿化的瑰宝,它们以姿色香韵,装点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净化了空气,让都市的喧嚣中,多了一份宁静与和谐。更有那些如厚朴、辛夷般的木兰科植物,以其药用价值,守护着人们的健康,延续着千年的智慧与慈悲。 然而,云梦泽的木兰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在中国文学的浩瀚星空中,云梦泽的木兰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房。他们以笔为媒,以诗为歌,赞美木兰的高雅与坚韧,将这份自然的美丽,升华为精神的寄托。木兰木材,坚实而温润,被匠人巧手雕琢,化为舟车等传统工艺品,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对木兰深深的敬仰与爱恋,传递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处的智慧。 #看见音乐计划 #抖音心动餐厅榜 #在那遥远的古 #逆水寒手游
00:00 / 04: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海天天6月前
《木兰诗》是一首中国古代著名的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这首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集》。以下是《木兰诗》的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英勇行为和归来后的平静生活。木兰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勇敢、忠诚和孝顺的象征。#记录成长点滴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劝学迷思录 #故事 劝学迷思录 从前,子舆氏在泰山的南面游历,看到一位老人背着柴草一边走一边唱歌。他唱道:“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早上在山坡采摘木兰,晚上在小洲摘取冬生的草。)” 子舆感到奇怪就问老人:“您既然诵读屈原先生的文章,怎么会到了这样(以背柴为生)的境地呢?” 老人笑着说:“我小时候读《离骚》,知道要佩戴秋兰来装饰自己(保持高洁),然而我今天成为背着柴草的人,并非是忘记了高洁美好的道理。” 子舆神情严肃,回到住处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弟子们。颜回上前问道:“夫子您曾经说过‘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然而人们都知道符合礼的做法却去做不符合礼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子舆说:“就好像用镜子照脸,虽然看到了脸上有污垢,有的人却懒得去擦拭。知识就如同镜子,行动就如同擦拭的动作。镜子虽然明亮,不擦拭的话污垢就不会去掉。” 到了第二年,齐宣王修建稷下学宫,邀请天下的贤能之士。淳于髡向孟子问道:“从前夏桀和商纣的时代,也有太史这样的官员掌管典籍,为什么最终还是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呢?” 孟子回答说:“夏桀和商纣时的太史,对商汤和周武王的事情了如指掌,然而他们的君主却把百姓看得像草芥一样。知道道理并不困难,实行起来才困难,所以《尚书》中有‘不是懂得道理困难,实行道理才困难’的训诫。” 后来楚国的狂人接舆经过孔子的门前,唱道:“凤啊凤啊,你的品德为什么这么衰微呢!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追补。” 孔子听到后,长叹一声说:“人们都知道过去的失误,却不能改变策略,就好像驾船却忘记了船桨一样。” 到了唐朝开元年间,张九龄写了《千秋金鉴录》,进献给唐玄宗。书的序中写道:“我看过去朝代的成败,清楚得就像在眼前一样,然而君主们往往还是重蹈覆辙,大概是因为认知和行动是不同的路径啊。”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看到曲折的栈道,忽然想起张九龄的话,泪水沾满了衣襟。 这些事例,都说明把知识当作船桨,而行动却像迷失了方向。所以说:教育,是开启人的认知;克制自己,是落实行动。知道道理却不行动,就好像种了谷子却不耕耘,虽然有好的种子,最终也不会有收获。因此《礼记》强调 “按时令进行教育,必须有正式课业,课后休息时也得有课外作业”,大概是想要让认知和行动相互依靠,外表和内心一致。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6: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8: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Stark015月前
《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蕴含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高洁志趣,以下是其经典名句及解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道路漫长艰险,但诗人仍坚定追求真理的决心。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表达对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后演变为成语“九死一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叹百姓生活困苦,体现诗人的民本思想。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以草木凋零隐喻时光易逝,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忧虑。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可牺牲也不愿同流合污,彰显刚正不阿的品格。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以猛禽独行比喻自己不与世俗合流的高洁。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借女子嫉妒美貌,暗指小人诽谤忠良的险恶。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世人各有所好,而诗人独以修身立德为终身追求。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方与圆难以相合,喻指不同志向者无法共存。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为清白正直而死,是古圣先贤所推崇的崇高选择。 这些名句不仅语言瑰丽,更展现了屈原对理想、道德、政治的深刻思考,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瑰宝。 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对后世建安七子之一天才曹植,唐初四杰之首天才王勃,诗仙李白以及苏轼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创视频 #涨知识 #国学 #诗词 #古典舞基本功
00:00 / 15: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2
00:00 / 05: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1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