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吉原回民去了哪里? 清朝同治元年五月十三日,陕西渭南大荔回民起事,后彬县白吉原、凤翔等地回民响应。经十年多杀伐征战,直至同治十一年九月被清廷左宗棠招抚安置。原陕西关中近百万回民,除了白彦虎带出国门的3144人外,劫后余生的十几万人,基本被安置在了甘肃、宁夏等地。但也有一部分回民,因受战乱创伤太深,满怀恐惧,心有余悸地流散、躲藏在全国各地,更名换姓,返教归汉,秘密的幸存了下来。尤其邠州白吉亭口的数千口人,冲散后定居在西北各地。 当时彬县白吉原的白吉村为大回村,有九大家族,童惠李刘安陈马鄢闪。以童惠李为旺族。因回族人口少而重武轻文,同时童李安三家朝中都有要员在当地有声望。回民起事后,只能仓促加入,部分老弱被追杀跳入秦河外,其余都随回军撤向董志原。白吉原回民首领为李金良、惠希和。在董志原,白彦虎部队扎在西峰北的晏西坳,白吉人扎在驿马与西峰之间,白彦虎的称“头营”,李金良的称“中营”。 同治八年,回民军在董志原极度乏粮,在宁夏固原杨郎遭到清军夹攻,清军先部黄鼎、马德顺等将义军追至党家峣岘,战斗异常激烈,撤退中大将白彦龙阵亡,老幼未能疾走者,杀毙及坠岩落涧,铁蹄踩毙者两万余众,白吉首领李金良落涧被俘,白吉人群龙无首,四零五落地流入各地。 另一领队惠希和、李金禄带领200多人,北上东口外,解放前李惠有二位老者随驼队在张家口一带找了几个月,杳无音信,扫兴而归。通过《穆斯林通讯》媒介,得知李金禄三代孙李玉忠等住在张家口清水桥一带,惠希和的三世孙住在承德市陕西营小区。 白吉原回民主要姓氏有童、慧、李、刘、安、马等。童姓大族失散落居于西北各地,平凉最多,北原的中营、南原的张童原、五老沟的中庄,平凉市城南童家山;宁夏固原的中瑞河,新疆伊犁的伊宁县、泾源的惠家台等都有童家人。他们被安置后的第一代是“振”字辈,以下是“元”字,再下是“金”字,再下是“玉”字,玉字辈以下就乱了谱。 惠姓起义时有老兄弟四人和几位老人,他们是希祥、希真、希和、希贤,希祥落在五老沟的油房沟,后辈出过两位大阿訇,大惠小惠(其子不详);希真一家在泾源的惠家台,听说人丁非常兴旺;希贤一家落户平凉北原中营一带,解放前,有个叫惠彦清的人,有的人说是打富济贫的土英豪,曾纠合数百人打下了平凉和华亭二县,后阵亡。希和在兄弟中排行为三,很有武艺,失败后落户承德市陕西营。#白吉原 #同治陕甘回民 #白彦虎 #左宗棠
00:00 / 07: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1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1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中国茶叶档案002——铁观音,2分钟认识一款中国茶。 铁观音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青茶乌龙茶类,产自福建安溪。关于铁观音名字的由来,有两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一个是观音托梦,一个是乾隆赐名。 说的是清朝时候,有位茶农每天用清茶敬奉观音。有天晚上梦见石缝中兰香四溢的茶树,醒来后果然找到,因观音托梦而得,所以取名为“铁观音”。 乾隆赐名说的是,有人进贡这个茶给乾隆,乾隆看这茶叶乌润结实,沉重如铁,所以赐名为"铁观音"。 铁观音根据工艺不同,主要分为三类:清香型、浓香型、还有陈香型。 清香型:它发酵轻,兰花香明显,汤色呈金黄或浅绿,口感鲜爽。 最标志性的就是它的天然兰花香,"七泡有余香"说的就是铁观音。 浓香型:因经过烘焙,有炒米香、果香、焦糖奶香等,茶汤滋味厚重,温润醇和。 陈香型:也称"老铁",需存放多年。茶汤醇厚绵软,有陈香、药香、木质香等,颜色呈红褐色或酒红色,随着陈放时间越久,颜色越深。 铁观音无论何种工艺和香型,都是用100度的沸水进行冲泡。 冲泡时,悬壶高冲,每泡出汤要出尽,滴干净,不要留底。 前3泡5-8秒出汤,后面每泡可以延长3-5秒。 在茶具上,我们可以选用白瓷盖碗或者紫砂壶来冲泡,这样口感更佳。#茶叶 #茶知识 #茶文化 #铁观音 #茶叶科普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