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一粒种子的征途:袁隆平与他的水稻传奇 当金色的稻浪在风中翻滚,那沉甸甸的稻穗里,藏着一位老人毕生的执着与梦想。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用一生耕耘守护亿万人生计的科学巨匠。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目睹过饥饿带来的苦难,青年时便立下“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誓言。大学毕业后,他投身农业科研,在稻田中开启了漫长的探索。20世纪60年代,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植株的优势,打破“水稻无杂种优势”的学术定论,从此踏上培育杂交水稻的艰难征程。 烈日下的稻田是他的实验室,泥泞中的身影是他的日常写照。无数次试验失败,无数次田间筛选,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1995年攻克“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2013年实现超级稻亩产988.1公斤的突破。每一组数据的背后,都是他对“禾下乘凉梦”的执着追求——梦里,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乡亲们坐在稻穗下乘凉。 除了高产攻关,袁隆平更将目光投向全球。他毫无保留地分享杂交水稻技术,帮助多个国家解决粮食问题,让杂交水稻在亚洲、非洲、美洲落地生根,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他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他自己,就是一粒充满生命力的“好种子”,用一生诠释着“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赤子情怀。 即便到了晚年,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关注杂交水稻的长势。他淡泊名利,生活简朴,把奖金全部投入科研,用平凡的一生书写了不平凡的传奇。 从田间少年到国之脊梁,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用毕生坚守诠释了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本视频将带您走进他的稻田人生,重温那些与稻穗为伴的日夜,感受一位老者对土地的深情、对人民的牵挂。让我们循着他的足迹,致敬这位让粮食增产、让人心温暖的科学巨匠,传承他那如稻穗般饱满的初心与精神。#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勿忘历史 #抖音推广 #人物故事 #传奇人物 @然然不会魔法 @一起吃早餐 @唐山宣传 @豆包AI智能助手 @月染紫烟曦凝露 @贝尔摩德(模仿声线者)
00:00 / 04: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啟東2周前
“东方魔稻”轰动联合国:历史上的今天。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向中国专家袁隆平颁发了科学奖,以表彰他在培育高产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初国际上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说起研究杂交稻的体会,袁隆平曾说,杂交稻不是谁都可以研究的,他总结出必备的四个条件: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他说,知识是基础,其次是要付出辛苦汗水,书本和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灵感,同等的重要,增加思想火花,往往触景生情。机遇宠爱有心人,发现野败(野生雄性不育株)是种机遇。这是偶然也是必然,机遇总是宠幸有心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二十二亿五千万亩水稻,2013年中国的杂交稻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推广的面积有九千多万亩,平均亩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二百六十斤左右。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稻,所增产的粮食按平均每亩增加二百六十斤计算,可以多养活四至五亿人口。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他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袁隆平却没有放在心上,仍然专注于田畴,86岁高龄依然亲自下地做实验,他说:“至于荣誉,我认为它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意味着‘到此为止’,那只是一种鼓励,鼓励你向更高的目标攀登。”袁隆平曾谈到了自己的中国梦:“我的梦想很简单,我做过两次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的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也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实现了以后还有没有更高的目标呢?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一千一、一千二公斤来奋斗。这就是我的梦,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我应有的贡献。”他说。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生前说过的话,被镌刻在墓碑上。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