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7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7: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66663天前
时间回溯到2000年 彼得·沃德和戴维·布朗利在他们的著作《稀有地球: 为何复杂生命在宇宙中如此罕见》中提出了这一观点 这一理论也被称为“稀有地球假说” 而这个假说明确指出五大核心支撑+三类关键补充条件 我们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星系宜居带 我们都熟悉“宜居带” 行星与恒星保持的距离 但可能还存在“星系宜居带” 银河系在星系中属于体型较大的一类 很长一段时间里 人们认为生命更可能出现在银河中心附近 因为那里“活动频繁”。 但问题是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辐射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仙女座星系照片显示 星系中心是一个由大质量恒星 超新星极超新星 伽马射线暴以及黑洞构成的“熔炉”。 所有这些活动都会释放出海量辐射 可能让周边行星变得毫无生机 住在那里根本没有黑夜可言 而我们离银河中心很远 实际上处于两条旋臂之间 这个位置让我们既远离了旋臂和恒星诞生区的混乱 又能充分利用超新星爆发抛射出的重元素 此外这里的恒星密度较低 减少了其他恒星靠近并通过引力扰乱我们轨道的可能性 难道我们恰好处于银河系的宜居带? 如果这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那么银河系中绝大多数恒星都被排除在外了 太阳的类型:稳定的G型主序星 太阳被归类为G2型主序星 这意味着它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它的大小和温度也恰好适合生命存在: 更大 更热的恒星虽然也有宜居带 但会释放大量紫外线 可能电离行星大气层; 而更小的红矮星则要求行星必须非常靠近才能处于宜居带 这会导致行星被潮汐锁定 即使是和太阳完全相同的恒星 恒星形成初期会更加活跃 亮度和强度波动较大 之后会进入漫长的稳定期 最后才会变成红巨星并坍缩 而这个稳定的“中间期” 才是生命存在的黄金时期 幸运的是这个时期长达数十亿年 但即便如此 排除掉星系中活动频繁区域的恒星 不符合太阳类型的恒星 以及过于年轻或年老的恒星后 剩下的可能孕育生命的恒星已经所剩无几 而这还只是开始 太阳系的结构:独特的行星配置 找到了合适的恒星后 还需要一颗合适的行星 且位于恒星的宜居带内 也就是一颗岩石行星 我们的太阳系有四颗岩石内行星和四颗气态巨行星 我们曾以为这是正常的配置: 岩石密度大会聚集在太阳系中心 气态巨行星则形成于更远的地方 以为会看到同样的模式 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数据 研究了355颗恒星及其周围的909颗行星 大多数系外行星的大小大致相同 且分布非常均匀 而我们的太阳系则截然不同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6: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